激動人心的時刻!神舟十五號返回艙已經成功降落在東風著陸場,三位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都已安全回到地球上。隨著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的平安凱旋,也宣告著神舟十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在太空中的186天里,神舟十五號乘組進行了4次出艙任務,安裝和調試了各種空間科學載荷。他們進行了兩次空間站在軌交接任務,從神舟十四號乘組接過空間站鑰匙,又將其移交給神舟十六號乘組。神舟十五號乘組刷新了中國載人航天的多項紀錄,包括最長任務時間、最多出艙次數。
從神舟十五號返回艙來看,外表黑黢黢的,有過被高溫灼燒的經歷。可以想象,返回艙當時經歷了劇烈的燃燒。那么,神舟十五號返回艙為什么會被高溫燃燒呢?航天員乘坐飛船返回時究竟經歷了怎樣驚心動魄的過程?
【資料圖】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在準備返回地球時,神舟十五號的三位航天員穿上艙內壓力服,然后進入返回艙,并關閉艙門。在確保返回艙內是完全密閉之后,神舟十五號飛船載著三位航天員撤離中國空間站。
就像神舟十三號、十四號那樣,神舟十五號也是采用快速返回技術。神舟十五號撤離空間站后,通過精確的軌道預報技術,只需繞地球飛行5圈,就能進入返回軌道。相比之下,神舟十二號飛了18圈。繞地球飛行每圈耗時約90分鐘,所以神舟十五號的返回時間可以節省19.5小時。
神舟十五號進入最后一圈飛行后,東風著陸場與其軌道平面共面,這樣神舟十五號就能瞄準預定著陸場進行著陸。這與發射時相類似,只有等到酒泉發射場與中國空間站的軌道平面共面之時,運載火箭才會點火升空,這樣才能把神舟飛船送入便于對接空間站的軌道。
進入最后一圈飛行時,神舟十五號的軌道高度,已從撤離時的400公里降到380公里,此時飛船的速度約為每秒7.7公里。神舟十五號的返回之旅,就是要讓飛船不斷減速,直至最終著陸時速度變為0。但要把如此快的速度降為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神舟十五號的飛行方向是軌道艙在前,返回艙居中,推進艙在后。飛船先進行第一次姿態調整,整體轉動90度,然后軌道艙分離。接著進行第二次姿態調整,推進艙返回艙組合體再轉動90度,讓推進艙朝前,返回艙朝后。
推進艙的反推火箭啟動,開始進行大約3分鐘的制動,飛船的速度不斷降低,高度隨之不斷下降。推返組合體在無動力飄落了大約20分鐘后,高度下降到145公里,推進艙隨即分離。
接下來,返回艙的再入攻角建立非常關鍵,這個角度要控制在大約1.6度。如果角度過大,返回艙會一頭扎入大氣層燒毀。如果角度過小,返回艙會被大氣層彈射到太空中,就像打水漂那樣,無法正常再入大氣層。
返回艙以合適的角度再入大氣層,隨著高度不斷降低,大氣層變得越來越稠密,而返回艙此時的速度高達每秒數公里。返回艙在大氣層內高速飛行時,與空氣發生劇烈的相互作用,從而產生十分強大的氣動加熱效應,這可以讓返回艙外表的溫度上升到兩千攝氏度。
為了對抗返回時的極端高溫,返回艙底部的隔熱大底覆蓋著蜂窩狀的防熱材料,它們會劇烈燃燒,然后從返回艙表面剝離,從而帶走大量的熱量。此時,航天員在艙內可以看到舷窗外面被燒得通紅,伴隨而來的是尖銳的呼嘯聲。
在80公里高時,返回艙進入了黑障區,艙外高溫形成的等離子體干擾了通信,使返回艙暫時失去與地面的無線電通信。直到高度下降至40公里,返回艙才會飛出黑障區,并恢復與地面的通信。
在自由下落了30公里之后,返回艙打開一系列降落傘,讓返回艙的速度不斷下降,直到只剩大約每秒7米。高度下降到6公里時,返回艙底部的防熱大底被拋掉。等到返回艙的高度只有1米時,底部的反推火箭將會點火,讓返回艙的速度快速降至每秒3米,從而實現軟著陸。
總之,神舟十五號的返回地球之旅可謂是充滿挑戰。神舟飛船還是一如既往地表現完美,平安地把三位航天員帶回地球。最后,讓我們一起熱烈歡迎三位英雄的平安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