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信貸增量大幅回落,這也使得尚未出爐的5月信貸數據備受關注。經濟修復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市場也在期待,會否有穩經濟增量政策工具出臺,以改變當下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
業內專家預計,在去年高基數以及一季度大規模信貸投放的雙重因素影響下,5月新增信貸規模同比或繼續回落,但環比將回升,其中企業中長期貸款仍將是重要支撐。降準和降息對于“穩增長”具有積極作用,未來仍具有一定空間。
5月新增信貸規模料環比回升
(資料圖)
綜合市場分析來看,5月新增信貸規模同比或繼續有所回落,但環比有望繼續回升。
市場對于5月金融數據相對悲觀,主要是基于去年高基數的影響以及今年一季度大規模信貸投放對后續月份造成透支。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在信貸投放節奏趨于平穩、經濟修復斜率延續放緩等背景下,預計5月新增信貸規模在1.5萬億元左右,較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但環比將有所增加。
“預計一季度的透支及當前信貸需求的回落可能導致5月信貸承壓。”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認為,去年5月的疫后修復期,信貸實現1.89萬億元的較高基數,使得今年5月數據大概率同比少增,且一季度的大規模投放或對后續月份有所透支,在當前弱修復期,預計經濟內生動能及企業信貸需求較弱。
從結構來看,企業中長期貸款是新增信貸的重要支撐。3月以來,多家銀行在2022年年報業績發布會上表示,2023年綠色、基建、科創將是重點布局領域。
李超認為,信貸結構預計仍將重點支持基建、制造業(尤其是科創、綠色)、普惠小微等領域,地產為邊際增量。
溫彬說,今年一季度大規模信貸投放對后續月份形成透支,儲備項目或階段性不足。但在政策繼續引導支持制造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以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持續發力背景下,預計5月企業中長期貸款仍將維持較高增長,成為新增信貸的重要支撐。
下半年,穩經濟工具如何發力?
“需求不足”仍是經濟的階段性矛盾。6月,穩經濟增量工具發力的可能性有多大,下半年降準、降息空間幾何,市場也頗為關注。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總體而言,今年年初經濟基本面強修復預期已向弱修復轉化,國內資本市場信心相對不足;考慮到二季度以來穩增長政策增量較少,需關注6月穩經濟工具發力的可能性。預計在總量貨幣工具穩健的前提下,類似去年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廣義財政工具、各類再貸款等存量結構性工具或存在更多的發力空間。
“經濟修復過程并非一帆風順,貨幣政策仍需保駕護航。”明明預計,全年信貸增長將進一步消耗銀行體系超儲,降準存在空間,預計年內仍然有0.25個百分點的降準空間,落地時點或考慮MLF到期規模較大的月份,四季度落地的可能性較高。
溫彬也認為,目前來看,降準和降息對于“穩增長”具有積極作用,未來仍具有一定空間,可結合經濟復蘇情況和實體經濟所需合理施策。降準可以釋放長期資金,不僅有助于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而且使銀行擁有充足的資金配置專項債券來配合財政政策發力。未來應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釋放LPR改革潛力,降低銀行資金成本,引導銀行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實體經濟中長期貸款的投放力度。
由于修復過程中結構性問題有所凸顯,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定向支持作用更顯重要。今年以來,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強調“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
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日前明確,人民銀行將精準有力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再貸款、再貼現等長期性工具的穩定性,同時實施好多項仍在實施期的階段性工具,為普惠金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供持續的支持。
明明認為,今年以來,增量結構性工具相對較少,主要包括房企紓困專項再貨款與租賃住房貸款支持計劃,但前期投放的存量結構性工具余額較去年四季度存在明顯增加,意味著存量工具提供的貨幣增量順利傳導至實體經濟的重點支持領域。預計后續結構性政策工具將進入政策效果觀察期,待存量政策成效顯現后適時選擇擴容、退出或是推出增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