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何奎)“抓住3.5%最后1個月的窗口期!”眼下不少保險代理人在朋友圈如是“喊話”。
上海證券報記者從業內獲悉,隨著責任準備金評估利即將迎來下調,部分保險公司3.5%的預定利率壽險產品或將在6月底之前下架,有保險公司已經在籌劃新的產品銷售策略。
今年3月底,監管部門曾召開會議,摸底保險公司負債成本狀況。此后,監管部門相繼對一些保險公司進行窗口指導,明確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規定的定價利率上限)下調預期,提示保險公司做好新產品開發準備工作。
(相關資料圖)
“自監管進行窗口指導后,部分保險公司已在著手調整準備工作,結合市場需求布局下一階段的重點營銷產品。”上海一家保險經紀公司保險代理人告訴記者,當前保險公司正在積極準備新產品,主要有兩種思路:首先,用定價利率調整后的增額終身壽險產品接替之前的老產品;其次,積極布局年金險和分紅險,接力增額終身壽險成為主打產品。
國泰君安非銀金融劉欣琦團隊表示,當前保險公司籌備的新產品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3.0%定價利率的增額終身壽險和年金險;二是分紅形態的儲蓄類產品;三是重疾、醫療險等保障型產品。
儲蓄保障雙輪驅動,有望成為NBV(新業務價值)可持續增長的動能。劉欣琦團隊認為,儲蓄險方面,保險的核心優勢在于具備收益確定性,而產品定價利率下調不會改變這一稀缺特點,預計經歷短暫的銷售節奏調整后,儲蓄險仍將是推動價值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劉欣琦團隊介紹,保障險方面,當前居民個人衛生費用支出中自付的比例仍然較高,商業保險作為支付手段緩解個人自付壓力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保險公司得益于近年來的產品升級和渠道轉型,預計將更好匹配客戶需求,帶來保障產品的復蘇回暖。
定價利率一下調就調整產品策略,是成為近年來保險公司應對利率下降的主要方式。然而,對于行業而言,這一現象背后體現的是保險公司圍繞“什么產品好賣就賣什么”的思維決策,問題在于這是否符合保險公司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在低利率市場環境中,在好的投資品種越來越少的背景下,客戶追逐收益相對較高的增額終身壽險、分紅險和年金險就有一定的必然性。” 首都經貿大學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中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從保險公司角度來看,這一現象背后也有其他原因,李文中認為,一是保險公司的考核指標短期化,導致公司過度迎合市場短期需求,追求短期利益,而損害了公司的長期持續發展能力;二是保障性保險產品設計不盡合理,對消費者吸引力不夠,這其實就是因為保險公司沒有做充分的市場需求調研并對客戶做細分,沒有根據客戶的需求精準開發設計保險產品。
李文中建議,保險公司需要調整經營業績考核機制,引導公司各層級保險公司樹立長期經營理念,而不是過分追求短期利益。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