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2023-06-17 05:00:22 來源:頂端新聞

打印 放大 縮小

先看一個有趣的故事:

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下令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等。丞相李斯接到命令后,很快就順利統一了貨幣的規格和量器的大小。

但在重量方面卻遇到了難題,一斤該等于多少兩比較合適呢?李斯一時沒了主意,最后只好去請教秦始皇。秦始皇沒說話,只大筆一揮寫了四個小篆給李斯:天下公平。


(資料圖片)

李斯看了這幾個字之后,百思不得其解。為避免推行后出現問題而被問責,李斯計上心來,就按這4個字的總筆畫數作為標準,于是就有了一斤為十六兩的規定。

以上故事很有意思,但按筆畫數來規定重量的標準確實有些草率。畢竟這不是一個睿智丞相和千古一帝能干出來的事,而是后世杜撰的,沒有科學依據,也不可考證。

那么,一斤等于十六兩究竟怎么來的呢?以下有幾種說法,鈺姐在此拋磚引玉,敬請指正。

有一種說法。古代重量的最小單位是“銖”,通常用來稱量中藥材的,畢竟中藥材的重量一般都比較輕。我們熟知的成語“錙銖必較”即源于此,錙銖必較就是形容一個人非常摳門,連很細小的一分一厘都要計較。

而天平可以將東西分成重量相等的兩份,古人在實踐時還發現將度量衡全都設為2的倍數是最為合適的,也方便計算,因此“兩”就這么誕生了。后來古人再從2以上做層層疊加計算,最終規定一斤等于16兩。

如此古代的百姓們在日常生產、生活等交易中就方便使用了。比如一斤平分一半是八兩,流傳至今的成語“半斤八兩”也就誕生了。而八兩的一半可分為四兩,以此類推,四兩的一半則為二兩,二兩再分就是一兩。

如此采用的就是十六進位制,而不是十進位制。有的人還說,十進位制太過普通,按古人的智慧自然會走不尋常路。

我認為,以上的說法與“對折法”異曲同工。

什么是對折法? 此說法靈感源于木匠打線的墨繩,做法為:對折,對折,再對折,一共對折4次。如此聯系到1斤的標準,相當于把1斤分為16等份,于是將十六分之一的長度稱量的重物命名為1兩,由此誕生了十六進位制的杠秤。

古代“一斤為十六兩”的規定就沿用到現在,直到1959年國家為保持國際制的一致,才開始采用十進制,改為一斤等于十兩。個人覺得這種說法總體比較淺顯,主觀性成分比較多,而且也不十分科學。

因此又衍生了一種說法。一斤為十六兩看似是一個數學問題,而實則是一個文化問題,是古人在文化、哲學等的智慧凝練。

在古代,古人稱重用的秤是十六兩秤,又叫作“十六金星秤”。這十六金星包括哪些呢?它包括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祿、壽三星,如此就組成了十六兩金星秤。

有意思的是,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而福、?、壽三星則主一個人一生的福祿壽。倘若人昧心而為,短斤缺兩,則少1兩叫損福,少2兩叫傷祿,少3兩叫折壽。

當然這只是古時的一種說法,不可對號入座。說到“短斤缺兩”,我們倒是可以回顧一下我們的杠秤文化,看看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味。

在杠秤上,我們可看到好些秤星,而杠秤上的秤星是有固定的顏色的,要么白色,要么黃色,而不能用黑色,比喻人們做生意稱量時一定要做到公平、正直,不能黑心。

杠秤上第一顆星叫作“定盤星”,杠秤只要選好定盤星,就是一杠好秤,因此被人們比作事物的準繩。杠秤上的繩紐叫作秤毫,指人們在秤量東西時一定要明察秋毫,不能粗心大意。

而秤一旦提起來,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定盤星,這意味著在提醒商人要權衡良心,無論做什么生意都不得短斤缺兩。

當然,以上的這些都只是古代的一種說法,我們切勿對號入座,要用科學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古人之所以有此說法,是在警告世人,做人要公平公正,切勿短斤少兩,做出昧良心之事。

還有一種說法,度量衡是由班固從音律中推演而來的,同時也是最為玄乎、最難理解的。個人也比較傾向于這種。

《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涵蓋廣泛,但其中“八書”也只記載了“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等八方面歷史沿革及典制,就是沒提到度量衡。

而東漢史學家班固的《漢書.律歷志》就彌補了這一缺憾,成為我國第一部度量衡經典巨著。

班固在《漢書.律歷志》首次提到了“衡權”,“衡”就是“平也”;“權”就是“重也”,“衡權”就是移動權而保持衡之平。這里衡指秤桿,權指秤砣,古代叫秤錘。

而秤錘又有“銖、兩、斤、鈞、石”五權,這五權之間的關系,班固規定:“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比如《列子.仲尼》中提到的“發引千鈞”,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千鈞一發”,意思是一根頭發可以掛千鈞,“千鈞”換算出來就是3萬斤,以此比喻事情十分緊急重要。

那么,這些重量單位都是怎么得來的呢?一銖又是多重呢?班固又是怎么從音律中推演出了度量衡的呢?其實,漢代的歷法就是從音律上來的,度量衡也同樣如此。

而這些都需要借助一種叫做黍的谷物,而且要專門挑那種不大不小均勻點的黍,把它們裝進黃鐘律管里,裝滿之后再倒出來,數一下一共有多少粒,再拿這些黍做為微調單位去決定各類度量衡的標準。

《漢書.律歷志》記載,黃鐘律管的中空部分叫做龠(yuè),把龠填滿需要有1200顆黍,那么1200顆黍所占的空間就叫合(gě)。10合等于1升,10升等于1斗,10斗等于1斛,這就形成了容量單位。

(古代的黃鐘律管)

同理,銖、兩、斤、鈞、石這些單位就按黍數量的多少給規定出來了,成了重量單位。其中1200顆黍粒就是12銖。這里“衡權”的重量就與“十二律”息息相關了,也即與天文觀象有關。

黍,是我國作為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最早馴化的糧食作物,用它作為重量“基礎”的依據當然一定會更早的。那么,一根黃鐘律管的黍是12銖,兩根管的重量的黍粒就形成了“兩”。

(古代黃鐘音律與時間節氣)

那為什么一斤為十六兩呢?班固的解釋就更很玄乎了,關系到陰陽、天文觀象、五行等中華文化,確實不太好解釋,鈺姐在此簡單說下,有的內容不便展開太多。

“銖”表示重量很小的物品,與其他物品有明顯區別;“兩”是黃鐘律管2倍的重量,即24銖形成一兩,這也是二十四節氣的表現;“斤”是“明”之意,合384銖,恰是《易》兩篇的爻數,是陰陽變化的表現。

而十六兩形成一斤,就表示用四個季節乘以四方。

(人們生產生活等都離不開度量衡)

再有,“均”是平均之意,陽氣施放,陰氣轉化萬物,秤錘與物體重量均平表示萬物;三十斤為一均表示一個月;四鈞為一石,表明一年有四季,重120斤表明一年有12個月,等等。

毫無疑問,班固的度量衡標準根源于古人在天文觀象方面取得的成果,也與農業生產密不可分。既是生產實踐,也是科學實踐,并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哲學、數學、文化等知識延伸。

古人的智慧的確高深莫測啊,令人嘆為觀止。當然以上僅限于個人理解,中華古文化博大精深,還需不斷領會。你怎么看呢?歡迎留言~

(文章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關鍵詞:

責任編輯:ERM523

相關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777国产偷窥盗摄精品品在线| 日韩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麻豆| 猫咪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入口| 国产a级小龙女乱理片| 欧美freesex黑人又粗超长| 国产香蕉精品视频| www性久久久com| 成年女人永久免费看片|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欧美xxxx狂喷水喷水| 国产精品第13页| videos性欧美|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欧美1区2区3区|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 男人黄女人色视频在线观看| 又大又粗又长视频| 色爱无码av综合区| 国产在线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澡人人澡人人看添欧美|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99er在线视频| 大狠狠大臿蕉香蕉大视频| 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在线一区| 欧美日韩另类综合| 亚洲欧美一级视频|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精品国自产拍天天拍2021| 喷血推荐长腿连衣裙美女刚进房间| 菠萝蜜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成人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普通话对白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