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大學網網小航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勞榮枝在看守所真實生活,評論勞榮枝看守所里讀活著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人們希望文化能夠感化人的行為,能夠將人導向正途,可這從來都不是絕對的。讀了《活著》的勞榮枝,是否想過“小木匠”也想活著?有沒有想過受害者的生命權?
隨著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對勞榮枝案二審維持死刑原判,勞榮枝的人生似乎正加速走向終點。據報道,勞榮枝稱自己在看守所被羈押期間,看了很多書,比如《活著》《追風箏的人》《百年孤獨》《文化苦旅》等,且傾向于文學類作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窮兇極惡之徒還會讀書?勞榮枝的一番話,似乎表現了她的復雜。和一望可知的“惡人”不同,她好像在說自己同樣是普通人,有著與常人無異的精神世界,也有一些文化追求。
不過,這番話恐怕很難取信于人。考慮到此前她曾經多次翻供,并在法庭上表達自己無辜、無助,自稱是“傻白甜”,大談“做人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很難說最近“愛讀書”的表態不是另一種表演。在網絡上,大多數人也并不相信她這一番話,人們對她更多的還是厭棄,“誰關心她讀什么書?”
平心而論,她可能確實讀過一些書,至少她在法庭上說的諸如“逃離他,我天空都是藍的”“法律不會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會放過一個壞人”,確實顯示她并非胸無點墨。但這一切已經沒有意義,知、行未必總是合一的,讀什么書與做什么事沒有必然聯系。她大可以說自己“愛讀書”,但對她人生蓋棺論定的只能是法律。
仔細一想,這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所謂“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人們希望文化能夠感化人的行為,能夠將人導向正途,可見這從來都不是絕對的。讀了《活著》的勞榮枝,是否想過“小木匠”也想活著?有沒有想過受害者的生命權?大奸大惡之人,未必是無知無學之徒。文化總有力所未逮之處,追求公平正義的法治,才是維系天道良心的最后一層兜底。
不過勞榮枝有一些表態也未見得全是虛偽的。比如她說自己還有一個結婚的愿望沒有實現,“我沒結過婚,我希望我的另一半只要有上進心就好,就算日子苦一點都無所謂。”她還說希望哥哥姐姐的孩子好好學習,如果不能考上985、211類高校,建議女孩去學習造價,男孩學習建造,因為這兩個專業好就業、薪酬高。
雖然該案尚在死刑復核階段,但勞榮枝有一種漏盡鐘鳴的預感也是免不了的。所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這個時候她說的一些話,也難說沒有幾分人生復盤后的無奈與誠懇。
她也不是個例。以往人們也看到了很多人,無論生平所為如何兇惡,但在生命的最后階段總要留下幾句善意的期許。就好像沒有一個兇犯會希望自己的子女也當兇犯,那些基本的天理人倫,早已成為人類社會最基礎的道德認知,任何人都無法在良心層面逃脫這種先驗律令的規訓。
可惜的是,道理并不總能成為現實,總有人會逸出常軌。人們也只能永不止步地追尋法治,讓所有人始終堅信:正義不會缺席。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清波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protected]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本文就為大家講解到這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