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個“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大外科主任、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獲得2023年中國“最美醫生”稱號,他也是上海市衛生健康系統第10位獲此殊榮的臨床醫生。
(相關資料圖)
邵志敏于1962年出生于上海,因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師從國內乳腺外科專家沈鎮宙教授。1990年,邵志敏赴美學習工作。有一年,沈鎮宙到美國開會,流露出希望他能回國發展的想法。
深受導師影響,1995年,已經在國外獲得顯著學術地位的邵志敏決心回國,他坦言:“當時,老師殷切的希望和誠摯的話語,讓我一個海外游子倍感溫暖?;貒螅瑥氖职咽纸涛覄邮中g,到搭建平臺幫助我成長,其中傾注著老師太多潤物細無聲的關懷。”
2000年,年僅38歲的邵志敏,出任剛剛獨立的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一職,從此開啟了醫院乳腺外科全新的發展歷程,并引領中國乳腺癌診治領域的前沿水平。
邵志敏正在為患者實施乳腺外科手術。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供圖在醫院里,邵志敏堅持每天清晨4點起床,開始一天的工作:處理夜間收到的郵件并著手安排當日的任務。早上6點,邵志敏就已到達醫院,在晨曦中進入病房,查房、與住院患者交流……每一個門診日,為了確保門診質量,保證每位患者的就醫時間,邵志敏經常放棄中午吃飯、休息時間,直到讓最后一個就診的患者滿意而歸。在邵志敏的帶領下,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經歷2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最主要的乳腺癌基礎和臨床研究團隊之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2021年,乳腺癌手術量超過8000例,位列全國第一。更值得一提的是,該院乳腺外科收治的初診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從20年前的79.8%,提高到現在的93.6%,診治水平齊肩歐美發達國家水平。
在邵志敏看來,除了良好的外科技術,良好的心理情緒對于患者的治療康復也極為重要,“治療乳腺癌患者,既要治好病,更要療愈她們的心,要給予她們一股重新回歸生活的精神力量?!?/p>
2018年,一名在外省市被確診為乳腺癌的培培,被外地醫院判定“沒有手術機會”,她們全家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看邵志敏的專家門診。經多學科團隊集體討論,大家認為她的病情符合手術切除的條件,同時還有希望長期生存。
手術很順利,培培經過一段時間后續治療和康復,恢復得很不錯。培培記得,在一次門診隨訪中,邵志敏笑著對她說:“你的治療已經結束了,要開始新的生活,以后想生孩子的話記得來找我。”這句話太暖心了,當時的培培,沒想到自己竟然還可以結婚生小孩。
乳腺癌作為女性第一高發的腫瘤,經過幾代醫學家們的共同努力和接續奮斗,已逐漸變成一種可防、可治的“慢性病”。但在臨床中,邵志敏看到被稱為最“毒”乳腺癌的眾多三陰性乳腺癌患者,常常還在為5年生存率努力和掙扎。
邵志敏與學生進行交流。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供圖在他的心里,只要有1%的乳腺癌患者療效還存在“瓶頸”沒有突破,他就必須以100%的努力去破解它。因此,邵志敏近年來帶領乳腺癌多學科團隊,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三陰性乳腺癌多組學隊列,發現了中國三陰性乳腺癌獨特的突變譜特征,將三陰性乳腺癌分為四個分子亞型,揭示各個亞型的分子靶標,進而提出了“基于分子分型的三陰性乳腺癌精準治療策略”,并開展臨床研究取得顯著效果,將“最毒”乳腺癌的療效提升3倍,獲得國際同行認可,發出中國聲音。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療效較過往提高了約3倍。在獲得中國“最美醫生”的殊榮后,邵志敏表示,在他來看,“最美醫生”應該是心懷大愛、手上有“刀”、思有創新,在臨床一線工作中,能夠換位思考,用最新、最精湛的醫療技術和人文關懷,撫平乳腺癌患者身心傷痛,用創新理念和療法,讓乳腺癌患者療效更好,更要幫助患者建立起回歸社會和重新開始生活的信心,用醫者的“術”和仁者的“愛”,成為每位乳腺癌患者的“生命擺渡人”。
邵志敏還有一個夢想,他希望:每個乳腺癌患者都能得到規范有效的治療。為此,他編撰《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致力于將中國乳腺癌指南推廣覆蓋到全部基層醫院。
同時,他還長期積極參與乳腺癌的預防工作,他聯合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指導實施上海七寶社區女性乳腺普查,針對適齡女性共完成近2萬例乳腺腫瘤篩查,使早期診斷率提高10%以上,大幅提高乳癌早期診斷比例。在這些社區篩選患者中,保乳率達到35%,更有一半患者因早期診斷免于化療,比例遠高于常規門診患者人群,實現了顯著的預防效果。
從醫近40年,邵志敏也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青年醫生,不少學生在畢業時都能自主發表SCI影響因子10分以上的高質量學術成果。他還時常叮囑青年一代醫生,希望他們嚴格要求自己,在臨床上不斷創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患者服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