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近年來潛水游、游艇海釣、南極游等新型旅游產品逐漸興起,海洋旅游新業態潛力得以進一步釋放。3月5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根據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7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77611億元,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為43919億元。據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副司長沈君介紹,第三產業占比較上一年有所增加,主要得益于海洋交通運輸業及旅游業增速均高于第一、二產業。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我國海洋旅游還處于成長階段,管理規范還不夠完善,此外,由于許多濱海旅游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在發展過程中還需要給予充分保護。
據介紹,海洋旅游是指在海濱地區、近海、深海、大洋等各種旅游休閑活動,包括海洋旅游建設、濱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活動,涉及酒店、餐飲、濱海別墅、旅游碼頭、零售業、海岸生態旅游、郵輪游艇旅游、潛水等多業態。近年來,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產業的發展,海洋旅游吸引了許多喜愛海釣、海洋探險以及海上運動的客群。
此前,曾有數據顯示,2015年,海洋旅游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0874億元;2016年,我國濱海旅游業產值達到12047億元,同比增長10.8%。海洋旅游市場已經成為帶動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并且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由此可見,我國海洋旅游產業鏈正在逐漸成熟。有專家表示,海島度假、郵輪旅游、海洋運動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等產品,貼合當前旅游市場的需求。未來,隨著多業態旅游產品的開發,海洋旅游還將吸引更多游客的目光。
不過,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楊彥鋒也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就目前來說,我國海洋旅游主要還是集中在海島旅游、郵輪旅游和近域海岸旅游等幾個板塊,一定程度上拉動了旅游經濟的發展,但仍存在供給不足等問題。他進一步解釋,“以此前的海南島旅游來說,之所以出現大量滯留游客,正是因為海濱旅游的資源配置錯位的緣故。”楊彥鋒認為,我國目前濱海管理體制還不完善,需與多部門進行協調,導致旅游資源無法統一規劃、管理,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濱海旅游的發展。
另外,楊彥鋒還指出,現階段我國濱海旅游主要依靠國內市場,國際濱海旅游發展嚴重不足。此外,由于我國地理條件限制,很多濱海地區都面臨著淡旺季的難題,縮小淡旺季差距,可以一定程度上減輕濱海部分景點景區的承載壓力,這將是實現濱海旅游持續發展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同時,他還認為,“濱海旅游是一個系統工程,任何一個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削弱整體的功能和發展。”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或改善存在的問題,以使濱海旅游獲得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