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碰到唐昌映的人,幾乎沒一個相信他會畫畫。甚至他的父母都勸他:“你都這樣了,就算啥也不做也沒人怪你,討一個算一個吧!”
但做了4年乞丐,他知道那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誰說逆光就不能飛翔?學畫6年、練畫1年之后,他又回到了那些他曾經乞討過的地方,再活一遍!
13日,在南坪泰正花園外的圍墻下,唐昌映早早趕來,慢慢支起了畫攤。不下雨的清晨,唐昌映都要出門,或者是南坪的泰正花園,或者是楊家坪的直港大道,又或者沙坪壩三峽廣場,找到街邊一角,一邊畫畫,一邊擺攤。
泰正花園靠近步行街,人來人往。
唐昌映瘦小的身體坐在滑板車上,他一手撐著小板凳,一手撐著小木棍, 一步一挪,從箱子里一幅一幅地拿出已經框好的畫,再一一擺好,時間已經過去了半個小時,周圍也圍滿了圍觀的市民。
“這些畫都是你畫的?”
“都是我畫的!”這是唐昌映每天回答次數最多的問題。唐昌映說,頭一次碰到他的人,100個里面99個都不相信他會畫畫。但他總會抬起頭,一遍又一遍地笑著回答說,“都是我畫的。”
“你啷個來的喲?是住在這附近嗎?”看著唐昌映的畫,也有過路的市民覺得驚訝,心疼這個不容易的小伙子,順便從菜籃子里拿一個蘋果、拿幾粒桂圓放到他的畫箱上,或送來一碗小面。
唐昌映也不隱瞞,“我是打車來的,從華巖寺打車到這里要四十幾塊!”拖著一箱子框好的畫,沒有交通工具,他哪兒也去不了,所以每次出門唐昌映都選擇打車,這也意味著,如果不能賣出兩三幅畫,這一天就得倒貼。
比起賣畫,唐昌映似乎更愿意和路過的人們擺一擺龍門陣。他仍舊是一幅笑嘻嘻的樣子:“這一帶好多人都認識我,騙你們干嘛!”
果然,一名正買菜回家的清潔工人認出了街邊的唐昌映,臉上露出驚訝。
“他從前就在萬壽路要錢,我認識他七八年了!”在錦川環衛上班的王德貴告訴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他在這里做了14年環衛工。以前,他在萬壽路掃街,唐昌映就在街邊乞討,每次路過,唐昌映都叫他大哥,就這樣熟了。“好多人都知道好心人教唐昌映畫畫的事,沒想到他如今畫得這樣好,了不起!”
沒人的時候,唐昌映便獨自在街頭畫畫,雖然身邊熱鬧繁華,作畫的他卻沉浸在自己的畫里。
說起自己的病,唐昌映沒覺得生活虧待了他。相反,自己挺幸運的。
唐昌映是合川錢塘人,記得4歲時,突然有一段時間,他感覺腿不舒服,后來,另外一條腿也不舒服。可能因為自己太小說不清病情,也可能父母都是農村人不太重視,他的病漸漸嚴重起來。
“剛開始,我還能走,但后來就站不起來了。趕到醫院時,已經晚了。”長期生活在滑板車上的唐昌映,雙腿關節慢慢僵硬后,蜷縮成了現在的樣子,拿筷子的手關節也嚴重變形。
再后來,唐昌映也去過醫院,被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但換關節需要數十萬元。
2006年,唐昌映來到重慶,那個時候,他的媽媽黃京秀在重慶的小區做清潔,爸爸唐道云當棒棒。
唐昌映就坐著滑板車沿街乞討,直到2010年,他流浪到了華巖寺附近乞討,華巖寺的方丈看他可憐,就收留了他。
方丈有一位畫家朋友看到唐昌映身無長技,決定教他作畫,讓他好有一技傍身可以養家糊口。
雖然父母每個月會給他一兩百元生活費,再加上乞討,勉強夠吃喝,但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父母都打工,我不能靠他們一輩子。”
沒想到,竟然沒人贊成唐昌映學畫畫。
“他們說你都快30歲了,學什么畫畫?”就連父母都勸他:“你都這樣了,就算啥也不做也沒人怪你,討一個算一個吧!”
但唐昌映依然下定決心,跟著老師學習畫畫。這一學,就是6年。
為了寫好一個小篆的“無”字,唐昌映苦練了兩年。寫字的紙用了七八刀,如果把這些紙裁成四尺六開的畫紙,一刀就可以裁600張。而寫字畫畫的墨水,唐昌映說自己用了兩三百斤。
學畫6年后,唐昌映又回家苦練1年。
“最艱難的時候,交了房租,身上只剩下3塊錢!”
唐昌映記得, 那是前年臘月的事情,身上剩下的錢,只能買一包方便面。曾一起乞討的同伴也來勸唐昌映重操舊業,年前是“生意”最好的時候,但唐昌映拒絕了。
依靠零星的賣畫收入,唐昌映渡過了難關。
他終于有了一份新的生活,靠自己的努力,養活自己!
也有不少人懷疑,這些畫根本不是唐昌映畫的!
唐昌映專畫重慶的老房子。為何選擇畫房子?因為老師曾經告訴他,畫畫是一門技藝,里面有很多種選擇,你選擇畫一樣即可。重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唐昌映選擇畫重慶的老房子。
在泰正花園外,一位先生蹲在畫攤前,從口袋里掏出老花眼鏡仔細欣賞眼前的畫作,情不自禁道:“你看這些人物,開堂坐店的、趕場的、挑擔的……小小一幅畫,畫了上百個人,畫得好!畫得活!”
家住附近電建的薛女士站在唐昌映身后,靜靜看了1小時才離開。薛女士說:“他用筆很嫻熟,看他畫畫,你會感覺很純真、很質樸,沒有商業的味道,也沒有炒作的痕跡。”
唐昌映還現場表演起“左右開工”的絕活,他可以右手畫,也可以左手畫,為了練習手的力量,他曾在手臂上綁2公斤的沙袋練習。
有人說畫得好,但也有人懷疑。唐昌映也不爭辯,“如果不相信,你可以抽一天的時間,到我的家里,我畫給你看。在華巖寺那條街上,好多人都認識我。”
如今,唐昌映不但有了賣畫的收入,還每月花300元的價格租下房子,有了自己的畫室。
下雨天,或者傍晚來臨,唐昌映就在自己的畫室埋頭作畫,也把作品分享到朋友圈,問問大家:“這畫可好?”
在唐昌映畫室最顯眼的地方,擺放著他的得意之作,一幅長62厘米、高92厘米的“老房子”,這也是他的畫里,最大的一幅。
唐昌映還有一個愿望。
他說,他畫老房子,有人說像磁器口、有人說像石板坡,也有人說像下浩老街……但其實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因為殘疾,畫里的房子都是臨摹畫冊上的。
“真想看看這些老房子啊!”唐昌映說,總有一天,他會親自去看看,也許再過兩三年,他就能創作屬于自己的“老房子”。
采訪進行了近3個小時,這3小時里,有質疑,但更多的是感動。
一位路過的大姐,聽了唐昌映的故事,親手從菜籃子里抓了一把剛買的桂圓放到了他的畫箱上;快到中午,薛女士給他端來米線,還買了礦泉水;一位中年人留下了唐昌映的電話……
唐昌映格外珍惜他的每一幅畫。他下雨天從不出門,就是擔心被雨水淋濕;吃飯時,也會把畫架移得遠遠的,擔心弄臟。
還有一位大姐,花50元買了一幅畫。大姐說:“我才不管什么真的、假的,這畫好看,人家也沒伸手要,就比好多啃老的強!”
唐昌映的每一步變化,已經被他生活的這座城市所記錄:有住在華巖寺的唐清平,周末不出遠門的時候,唐大哥就會來幫唐昌映拉畫箱;也有互邦出租車公司的駕駛員劉波,唐昌映出門在外,打一個電話,劉波就會趕來幫忙。
唐昌映感動著很多人,也有很多人關注著唐昌映。
2012年,重慶媒體曾對唐昌映進行過報道,那時的唐昌映,白天在外乞討,晚上學習書畫。就連華巖寺方丈道堅法師也曾通過微博透露:該寺奇人奇才藝術館有位嚴重肢殘的居士,白天在外乞討,晚上學習書法,可謂身殘志堅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