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9)日下午,“榜樣面對面”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團江北分團在江北嘴重慶大劇院內舉行首場示范活動。“榜樣面對面”市級宣講團成員“全國時代楷模”馬善祥,“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曾美華,十九大代表張永忠等結合自己的個人經歷,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講述老百姓的故事,分享自己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體會,吐露榜樣們新時代的民生情懷。
江北各行業代表聆聽宣講體會民生情懷 江北區委宣傳部供圖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了要全面增強黨的執政本領,這其中就包含了增強群眾工作本領。您做了28年的群眾思想工作,您覺得一名黨員干部應該如何增強群眾工作的本領呢。”
在宣講會上,“全國時代楷模”馬善祥談起了近期學習十九大精神的體會。馬善祥說,黨的十九大精神為自己下階段的工作又指明了方向,成為新的行動指南。“老馬”從事群眾思想工作堅持“以心換心、將心比心”,用群眾的思維解決群眾的問題,讓老百姓信得過、靠得住,道理講得通,問題能解決。
“老馬很忙,最近在忙啥?”
據了解,這位老黨員在最基層、最平凡的崗位上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馬善祥忙著將黨的十九大精神帶到群眾中間,忙著理論聯系實際,用新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讓老百姓聽自己的十九大精神宣講,聽得懂、記得住。”
“街坊鄰居,和和氣氣,社會安定,生活安逸!”馬善祥在宣講中告訴大家,自己做群眾調解,生活中的小事往往“藏”著老問題,這些問題的疙瘩不解開,往往解決不了。
而用群眾的思維方式來解決群眾身邊的問題,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一想,“老馬”馬善祥認為這是解決問題的好途徑,也促進形成理性思考、相互體諒、相互理解的良性社會環境。
“榜樣面對面”宣講團成員曾美華暢談自己心得 江北區委宣傳部供圖
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重慶十大感動人物“曾媽媽”曾美華長期義務從事未成年人、失足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工作。
今年74歲的曾美華,是重慶市江北區“曾媽媽愛心工作室”負責人。退休后,她11年如一日,當好失足少年的“愛心家人”,前往未管所、看守所、派出所,開展幫教;走進社區、學校、家庭,開展宣教,讓失足少年感到家的溫暖,被社會各界親切地稱為“曾媽媽”。
“孩子都是善良的,要引導失足青少年重回社會懷抱,我覺得這很有意義!”曾美華介紹,自己不僅耗時五年完成了23萬字手記《與失足少年零距離》,成為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活教材”,還盡心竭力帶動社會對青少年成長與思想道德建設的關心關注,在青少年中揚起從德向善的拂面清風。
曾美華很高興地說,十九大報告提出了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此,“曾媽媽”將慈母般的關愛與關注融入她為孩子們量身定制的教育方法中,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沉心靜氣 以工匠精神鑄造勞動榮光
“聽國歌時熱淚盈眶,激動、振奮,感覺到我們祖國的更加強大了!”重慶長安汽車江北發動機工廠維修工張永忠,一提到十九大便有一股子止不住的自豪。
張永忠是廠里的“老師傅”,對十九大報告中“要建設知識性、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體會最為深刻。
“時代在變,但我們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千萬變不得!”張永忠說,作為廠里的一級技師,企業發展與技術革新的“齊步走”,讓自己認同感更強。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到的“勞模精神”,正是千千萬萬的技術人才,守住一份堅持,甘于吃苦奉獻的真實寫照。而“工匠精神”更是要求技能型人才要做操作尖兵、創新尖兵,做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
談到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和工匠精神的傳承的問題,張永忠告訴大家,重慶長安汽車建立的國家級科研實驗室,正是成為一個很好的平臺和載體,鍛煉年輕人去發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
而對于企業而言,“張師傅”坦言要建立完善技能型人才和企業間的互促關系,培育激勵機制,加強人才隊伍的培養和陣地建設,讓“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優秀的職業道德文化,契合新時代發展的需要。
心心相惜 把百姓事辦成實在事
今年是江北區觀音橋街道鯉魚池社區書記李東蜀在基層工作的第18年。近20年的基層工作經歷,讓這位社區群眾口中的“好書記”“好閨女”“知心姐”更加懂得“群眾利益無小事”的道理。
李東蜀說,社區工作瑣碎,但很重要。因為社區是最直接和群眾打交道,辦群眾最關心的事就是實實在在地為人民服務,踐行黨員宗旨,履行黨員職責,理所應當。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李東蜀說,黨歷來關心關注百姓生活,重視持續改善民生,而在社區,就應當把社會保障、社會治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老百姓的意見建議,通通統籌起來,傳遞社會的關懷和溫暖,在江北,歡樂在此,文明在此,和諧更是在此。
江北幼教行業榜樣劉靜談孩子成長與關懷 江北區委宣傳部供圖
劉靜是江北區幼教行業的榜樣,長期從事幼教行業的她在下午的宣講會上打開話匣,談了自己對幼兒教育的觀點和看法。
劉靜說,群眾關心關注幼兒教育,恰恰是因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幼兒教育也是關乎民生,關乎百姓幸福的大事。
談到幼教行業的未來發展,這位“好園長”動情地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辦好學前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幼教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事業,行業內應該培養更多有愛心、善管理的園長,也希望有更多扎根幼教事業、辛勤付出的愛心老師,讓我們的“花兒”得到呵護和滋養。
據悉,接下來,江北區“榜樣面對面”宣講團將深入社區、學校、企業、工地、醫院、創業園開展45場宣講,擁抱新時代,踐行新理想,實現新作為。
榜樣心聲:
馬善祥:
在最基層、最平凡的崗位上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張永忠:
勞模精神是一份對工作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不懈追求。
曾美華:
用法律找回迷路的孩子,用愛心照亮回家的路途。
李東蜀:
社區工作瑣碎但很重要,堅持為群眾辦實事,增強居民幸福感。
劉靜:
愛心與責任同行,無怨無悔將青春奉獻給幼教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