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家住九龍坡區石坪橋街道后街社區五洲小區的陳明芳有點忙。作為居民自治管理委員會的主任,大家叫她“大管家”,不僅要協調小區里的日常事務,還要在樓棟里上下奔走,收集住戶為小區院壩中榕樹修枝的意見。
“小區榕樹多年生長,枝葉過于茂盛,一旦刮風下雨,就是安全隱患。”在物業管理缺失多年之后,已有30年歷史的五洲小區終于迎來了一支由退休老人、工廠職工、小區住戶組成的物業自治管理隊。
每月只收取10元清潔費,住戶自愿充當門亭保安,全新試點的老舊小區物業自治團隊,用實際行動讓老小區換新顏。
“沒人來管我們就自己管!”
作為曾經的重慶五洲電冰箱廠(2001年破產)的家屬區,五洲小區共有房屋9棟,24個單元404戶,住戶達到了2000余人。
陳明芳說,由于此處住戶大多以老年人、中低收入人群為主,消費能力有限,管理維護費收取十分困難,因此一直沒有物管公司愿意進駐管理,造成車輛亂停放、衛生環境惡劣、房屋及其配套設施破損不堪,原本蓄消防水的池子甚至因為無人管理,變成了住戶洗拖把的水池。
“沒人來管我們就自己管!”陳明芳和另外幾個熱心住戶站了出來,成立了業主委員會,開始為住戶們的利益上下奔走。
義務清掃小區、維修公共設施、引導車輛停放,小區環境逐漸改變。而隨著石坪橋街道的介入,業主委員會得以“升級”為小區自治管理委員會,五洲小區正式試點物業自治。
每月只繳10元清潔費
2015年以來,石坪橋街道積極爭取房管局、政法委等相關部門的支持,先后投入240萬元,修補路面花臺、粉刷內外墻面、規整管網線路、增設鐵門、修建門衛室、安裝攝像系統及車輛進出電子欄桿、劃置停車位線、安放座椅、更換風化石護欄及消防設施等,小區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
2017年6月,五洲小區234戶住戶民主選舉產生了第一屆業主自治管理委員會5人,陳明芳以220 票當選主任。
陳明芳說,小區住戶每月只需要向他們繳納10元的清潔費,主要用于對小區的保潔維護以及路燈的更換等;如果業主需要租用小區劃線車位,只需要再繳納每月50元。五洲小區正門入口的公示欄上貼著自治管理委員會每月的收支明細。11月的財務收支清楚地記錄者護院清潔、月票等總收入為8219元,而包括人員工資、電費、水費等在內的支出達到了7198.8元,算上五洲電冰箱廠破產時給與的部分大修基金,結算為150703.63元。
“新的明細不貼,舊的明細堅決不撕。”陳明芳心里有本賬,只有讓收支信息絕對公開透明接受監督,才有可能得到小區住戶的信任。“現在收支基本持平。”
據悉,為了解決老舊小區自治無米之炊的難題,九龍坡區推出《九龍坡區老舊居住區創新物業服務試點方案》,鼓勵支持老舊小區大膽探索其他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對于達到標準的小區,將每年補貼100元/戶,連續獎勵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