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12月21日0時訊(記者 馮司宇 攝影李裕錕)柳葉刀是一種手術刀,也是柳慶君最熟悉不過的醫療器械,而“柳”恰巧是他的姓氏,好似是一種冥冥之中的緣分。朋友圈,不少年輕人選擇傾訴日常的地方,這個36歲的年輕醫生卻用它講起了故事。柳慶君從醫18年,在朋友圈記錄了一段段真切的故事,并因此為多位病人募捐到了40多萬的善款,用于治療。這份善良,讓他被評為第九期“最美巴渝·感動重慶月度人物”。
手術臺上的“柳葉刀”
“滴、滴、滴……”上午9點,監測儀器發出的聲響和病人的呼吸聲充斥著整個手術室。主刀醫生柳慶君帶著白手套,拿著柳葉刀,有條不紊地在手術臺上忙碌。這只是今天的第一臺手術,此時,柳慶君已站了一個多小時。
走下手術臺,疲憊的柳慶君把白大褂掖在羽絨外套里,躺在沙發一角,不發一語。額前的頭發肆意豎立著,還未來得及整理,聽見敲門聲,他匆忙拉開辦公室門。
“不好意思,昨晚整理病人資料有點晚,今早剛做完一臺手術,有點累。”柳慶君邊拉衣角邊說道,隨眼瞟到辦公室靠窗一角的洗漱臺,牙刷、牙膏、洗發水、洗面奶整齊地擺放在一旁。
柳慶君,36歲,璧山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雖然年紀輕輕,但在朋友圈中,他可是“人氣王”。
“今天一個小丫頭說自己耳朵里長了蟲蟲,要我幫她弄出來。”今年5月,柳慶君看診時遇到一個五歲半的小姑娘,被對方逗樂了,在朋友圈記錄下這一幕。
那時,五歲半的妞妞感覺耳朵不舒服,來醫院檢查。頭上別著蝴蝶結發夾,妞妞眨巴著雙眼望著柳慶君,那副可愛的模樣讓他想起了自己差不多大的兒子。
經過一番檢查,柳慶君發現妞妞患有先天性畸形耳前瘺管,需要住院治療。經過前期的問診后,作為主刀醫生的他決定實施手術,主要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瘺管切除術。
看似不復雜的手術,卻進行得不太順利。
手術前,妞妞的兩只耳朵都患有耳前瘺管,左耳情況稍微嚴重些,手術后,左耳的恢復情況較好,可右耳情況卻不那么樂觀。“不是每次手術都是成功順利的,手術也會受到各種因素條件的影響。”柳慶君說。手術后妞妞住院觀察,醫務人員每天細心照料,匯報傷口情況,柳慶君也反復觀察,調整用藥。
妞妞的病情一直掛在柳慶君心頭。“小姑娘一天不恢復健康,我的心頭就像扎了根刺。”柳慶君在朋友圈里不停更新著妞妞的恢復情況。
妞妞的媽媽麻女士是北方人,女兒住院期間,她經常從家里帶些好吃的到醫院,分發給護士醫生們表示感謝。“其實,手術并不怎么成功。”柳慶君坦言,面對這樣的結果,有時候家長情緒一激動,就容易發生矛盾甚至過激的行為。但讓他感到暖心的是,這期間妞妞的父母沒有任何怨言,也沒給他們施加壓力,反而很感激治療團隊的努力。柳慶君一向對病患如家人,但能被病患理解和感恩,柳慶君竟然雙眼泛起了淚光。
“對了,現在孩子恢復得如何了,我問問。”柳慶君揉了揉發酸的鼻子,立馬抓起手機,撥通了麻女士的電話。
看診室里的“暖寶寶”
“別人問我為什么當醫生,講真話,小時候覺得當村長門檻高,村醫不那么難考就決定當醫生了。”柳慶君笑了笑。
18歲那年,柳慶君順利考進重慶醫科大學的兒科專業,但兒科專業卻不對他的胃口,于是考研究生時,他果斷選擇轉專業。
每周二和周五的早上是柳慶君的出診時間,注重細節的他有“出診三寶”:正裝、白大褂、香水,這是他在病人面前正確的“打開方式”。
每次出診前,他必須穿上正裝或是襯衫,打個領帶,抹點唇膏保持唇色紅潤,然后在左手手腕上噴點香水。“原因很簡單,我看病時會習慣性用左手手腕壓住病人的頭部,右手進行檢查,適量的香水味會讓病人身心愉悅,也緩解了緊張情緒。”
柳慶君笑著起身走向洗漱臺,用水涮口,這是談話期間的第三次了,因有牙齦炎,他要隨時保持口氣清新。
“砰砰砰……”正說著,門外響起敲門聲。“哎呀,柳醫生我終于找著你了!”一個50歲出頭的阿姨眼睛笑成了月牙走進來。柳慶君立馬起身,走向洗漱臺旁的藥柜,打開柜子,拔開一個玻璃瓶的瓶蓋,順勢倒入一個小藥瓶里。“我鼻子一到冬天就堵塞,晚上睡覺都不安穩,還多虧了你的方子,我拿回去給我家老伴兒用用。”柳慶君笑著搓搓手,仔細叮囑了藥的用量用法后,阿姨接過藥樂呵呵地走了。送走病人的柳慶君轉身關好藥柜門后,又順道在洗漱臺里涮了口。
柳慶君平時說話語速極快,稍不留神就聽不清他前句說的什么,但前來耳鼻喉科看病的病人有的聽力并不好。面對病人,他會刻意放慢語速,好讓對方聽清,尤其是聽力不好的老年人,他會邊用手邊比劃,邊嘴型張大,強調說話重點。對于情況嚴重的患者,柳慶君會輕言細語地解釋病因,并建議手術治療,爾后一直保持微笑,安撫病人情緒,“如果一個醫生神色慌張地告訴病人病情,那么病人一定是緊張不安的。所以淡定理智溫和地面對病人,才會寬慰他們的內心。”
除了干好自己的工作,柳慶君還積極組織國際愛耳日義診活動,帶領科室率先建立標準化聽力中心主要為聾啞病人服務,為他們評估聽力,并進行規范的助聽器驗配。他還堅持每周五上午增設殘疾鑒定門診,方便病人就診,“很多聾啞病人不熟悉路,到科室來就診不方便,我就想著安排一個統一的時間,給他們看病。”他說。
笑臉相迎也笑臉送走病人是柳慶君的看診特點,讓病人來醫院看病能如沐春風,在柳慶君看來也是一份暖心的禮物。
朋友圈里講故事的人
柳慶君愛看書,這個愛好源自于家庭。他和妻子張玲燕相攜11年完成本、碩、博醫學教育,是璧山人民醫院的首對“雙博夫妻”,二人還曾摘獲“第七屆重慶讀書月十佳書香家庭”的稱號。
書看多了,自然就喜歡講故事,當然,這些故事都是真實的,來自于他的病人。
去年五月,耳鼻喉科迎來了一位20多歲的越南籍病人黎秋江。黎秋江和丈夫藍廣蓬在廣州打工時相識相愛,有了一個可愛的4歲女兒。經診斷,黎秋江得了鼻癌,這對于一家人來說無疑是個打擊。柳慶君至今難忘拿到檢驗單時,藍廣蓬一臉疲容的樣子,眼里滿是絕望。
治療費用對于這個工薪家庭來說是筆不小的負擔。柳慶君在朋友圈里講述起這對夫妻的故事,帶頭為黎秋江募捐。
“那么多病人,你為什么要幫她?”面對朋友們的疑問,柳慶君笑了笑,“我被真愛打動了!”
柳慶君說,最打動他的是藍廣蓬對妻子的不離不棄與日夜照顧,“患難與共、相濡以沫,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卻很難。病痛面前,藍廣蓬還能盡心照顧,實在打動了我。”
柳慶君回憶道,面對妻子的病情,藍廣蓬始終如一,每天早上一早護士查房時,會看到藍廣蓬從家里帶來早餐,陪伴妻子吃完。他很少坐著,總是忙前忙后,一會兒為妻子把病床搖起來,免得她躺久了不舒服,一會兒倒杯溫水或削個蘋果,亦或是用手摸摸妻子額頭再碰碰自己的,生怕她有個感冒發燒。
黎秋江的女兒和自己的孩子一樣大,父愛也使柳慶君下定決心要幫助這個家庭。他將黎秋江的病情和基本情況發布在朋友圈里,動員大家獻出愛心,“只是一點微博之力,也希望黎秋江一家能順利度過難關。”最終藍廣蓬一家收到社會捐款累計20萬元。
不止黎秋江,柳慶君在朋友圈還為多位需要幫助的病人發起過募捐,共計為這些病人募捐到約40萬的愛心資金,以供他們的后續治療。籌得的捐款,柳慶君都會一筆一筆記錄下來,并反復核對。收到每筆善款后,他都習慣一一表示感謝,并隨時跟捐款人匯報情況。
醫生發起募捐,職業的敏感性讓柳慶君遭遇了不少質疑。可柳慶君說,好心人還是占大多數的,當他把自己的感受體會配上圖片發在朋友圈時,換來更多的是關心和慰問。有的朋友捐款后,還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發起募捐,形成愛心接力,這些暖心的舉動讓柳慶君一直感恩著。
如今,柳慶君的朋友圈還在記錄著病人的故事,他說,自己會繼續為需要幫助的病人募捐。“越長大就越發現,沒有人是理所應當對你好的。所以,常懷感恩之心,會讓你心里永遠充滿陽光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