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3月23日,4歲的李菊洪歡快地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一輛疾馳的大貨車“呼”地把她卷入車底。醒來的時候,腿沒了。小腿、大腿,全沒了。
8歲,她學會了一手撐只小板凳,“走”到鄰居家和小伙伴玩。此后,她就這樣走進小學、中學。1997年,通過考試,她走進重慶江津特殊教育學校。在這里4年,李菊洪學了中醫。畢業之后,何去何從,她細細思量:若去外地,就算人家不是歧視,就算人家當作好奇,總會多看自己兩眼。不如回到家鄉,村里老少,看著自己從小長大,心理接受的就是沒有腿的李洪菊。從此,重慶市合川區清平鎮瓦店村,有了一名無腿女村醫。
“車代步”“手走路”堅持出診
丈夫的出現讓她如同有了自己的腳
2002年,李菊洪的堅毅樂觀折服了劉興堰。他決定:放棄一生說走就走的旅行,擁有一場不管不顧的婚姻——入贅李家當上門女婿。
“我要背你一輩子。”當初的一句承諾,劉興堰已堅守了15年。 婚后的劉興堰對李菊洪更佳照顧得無微不至,洗衣、做飯、掃地、擦桌,所有家務他都大包大攬,當起了李菊洪的“賢內助”。出診的時候,劉興堰就變成了李菊洪的“雙腳”,雨雪天隨訪,半夜里出診,到鎮上參訓學習……丈夫并不寬闊厚實的背,成為了李菊洪出診路上溫暖的依靠。
“結婚十三年,他就背了我十三年。”說道這里,李菊洪臉上露出了笑容,有些幸福,有些靦腆。“有了他,不管出診的路多遠,我都不怕!”
行醫16年“走”壞24只小板凳
如今,做了村醫的李菊洪除了看病,還承擔著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健康教育、預防接種、6歲以下兒童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多項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這就這就意味著絕大多數時候,她得上門去做隨訪。
由于走得太多,充當雙腿“走路”的小板凳,一年左右就要換一對,從醫16年,她用壞了24根小板凳。
去年,她丈夫尋找到寬厚的老棗木,請木工為她特制兩張棗木板凳。棗木制成的板凳楔子不容易松動,材質堅硬耐磨損,單根重達5斤。
“我雖然沒有腿,但我能為村民治好病,這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價值。”李菊洪說,正因如此,她給自己和家人定下了三條規矩:無論誰來看病,都要笑臉相迎、耐心周到;到了吃飯時間,必須要留看病的老人和孩子吃飯;困難戶來看病,只按成本收取費用,特別困難就免收。”
到如今,這三條規矩執行了十幾年。前來看病就診的患者,有數千人次;在家里吃過飯的人,多得記不清了;免收或少收費用的貧困患者,達上百人次……
一個人的人生是不是完整,不是看他身體是否殘缺,而是看他有沒有盡最大努力為社會做貢獻。回顧自己行醫的16年,回顧自己走過的8萬多公里路,回顧自己提供的6000余人次醫療服務,李菊洪語氣感慨。“在從醫這條路上,我一直盡力在走,雖然路途有些坎坷,但老百姓贊揚就是對我最好的肯定,我覺得,我人生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