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公里測試、擒敵拳、折返跑、5公里拉練、俯臥撐;每天6:50出早操,每月進行一次體能測試打分……
這不是在部隊!但他們,保持著與軍隊相同的訓練節奏和紀律要求!
8日,重慶首批92名臨床醫學“士官生”從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重慶醫高專)畢業了,與其他畢業生不同的是,他們將分配到基層武警部隊,為部隊官兵提供醫療保障。
這種為部隊定向培養士官的聯合辦學模式,在重慶尚屬首次,是一種全新模式的探索!
重慶首批
8日,重慶醫高專,92名身穿軍裝的士兵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伴隨著整齊劃一的動作,一場特殊的“演練”拉開序幕。
眼前的對抗演練現場硝煙四起,醫護兵負責戰場救護。
“骨折、有出血!”在對“戰友”傷情迅速作出判斷后,楊海生熟練地為其止血、固定,由于現場十分“危險”,他又謹慎地對“戰友”進行了轉移,整個過程有條不紊……
楊海生,重慶醫高專首批臨床醫學士官生之一。類似的演練,楊海生經歷過數十次,各種急救技術已爛熟于心,雖然年僅21歲,但在面對傷員的時候,他沉著冷靜,毫不慌亂。
據介紹,2015年,為了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有效執行軍隊訓練保障、反恐維穩、搶險救災、戰時急救等任務,武警總部與重慶醫高專簽訂定向培養協議,由重慶醫高專為部隊定向培養士官。重慶醫高專也成為全國唯一一個為武警部隊定向培養基層衛生人才的“基地”,并于當年啟動了首批招錄工作。
楊海生等92名臨床醫學“士官生”,成為重慶醫高專為部隊定向培養的首批士官生。兩年后,重慶首批臨床醫學“士官生”畢業。
全新探索
既然是為部隊定向培養的士官,和普通醫學生有何區別?
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校長馮連貴介紹說,“我們沒有可以照搬的模式,只能探索一種全新的模式。”
首先是在專業上,士官生采用傳統醫學教育的“2+0.5”培養模式,即2年在校的理論知識學習,半年的臨床實習。但在教學上,又要立足于部隊衛生士官的崗位職業能力需求,設計了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基礎醫學課程和臨床醫學課程三個模塊,還特意增加了營區護理、野戰外科、運動系統疾病等課程。
急救醫學課程由普通臨床專業學生的32個學識增加到68個學時,要求熟練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搬運等現場急救技術,掌握心肺復蘇術及休克、創傷、溺水、中暑、電擊傷、燒傷、凍傷的急救技能,掌握戰傷救治基本技術等。
魔鬼訓練
而最大的區別在于士官生還得接受“魔鬼”般的體能訓練。
“體能訓練,是按照入伍體能測試的四個項目標準為依據進行的。”楊海生說,每周四下午,就是他們固定的體能訓練時間,輔導員會訓練他們進行3公里測試、擒敵拳、折返跑、5公里拉練、俯臥撐等。
同時,士官班堅持每天6:50集體出早操,保持與軍隊相同的訓練節奏,學校每月對士官生們進行一次體能測試打分。此外,士官生有單獨的住宿區域,寢室內務按部隊要求進行,在晚自習結束后還會有人執勤站崗。
士官班實行列隊有序上下課,課前15分鐘區隊長集合整隊,在口令聲中列隊行走,這也成了學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最好答卷
而就在畢業前,一面錦旗被送到了學校。
一同而來的,還有患者家屬。他們要感謝的是2015級士官生張鐳翰,張鐳翰先后4次為這家的老人捐獻血小板,直到老人去世。“只要老人有需要,隨時給我打電話。”這是張鐳翰給家屬的承諾,而他也真正做到了。
而這,也正是士官生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甘于奉獻、勇于擔當”的敬業精神與“救死扶傷、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
記者了解到,首批士官生中,選擇到新疆、西藏的同學一共有22個。
作為預備黨員的羅慶也在選崗時選了西藏,這讓很多人不解。綜合成績排名第一的他本可以優先選擇離家鄉重慶最近的地方,可他卻第一個選了西藏。但羅慶并沒有多余的想法,他說,作為一名黨員,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能在那邊一直待下去。有責任與義務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和青春。
據悉,自1948年建校以來,重慶醫高專以專業的辦學模式培養了十余萬名優秀的醫藥衛生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學校也成為全國唯一一個為武警部隊定向培養基層衛生人才的“基地”,日此次合作正是順應了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又充分發揮了地方高等教育的資源優勢,形成多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