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占據我市企業數量的99%以上,提升這個企業群體的智能制造水平是提升重慶工業生產效率的關鍵問題之一。
近年來,為深入實施以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市中小企業局針對當前企業發展需求,適時調整充實了市中小企業專家委員會成員,集聚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業的人力資源,集中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現代物流、品牌營銷、投融資、現代企業管理、生物醫藥等領域遴選一批專家,組成150余人服務企業的專家團隊,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精準服務。通過企業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降低企業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
市中小企業局專家委員會以問題為導向,組織專家到多個區縣開展企業技術難題與專家診斷“一對一”對接活動,近5年來先后走訪了30多個區縣,對接了300多家企業,解決了300多項企業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題。
2017年7月-11月,市中小企業局加大了推進力度,帶領專家團隊相繼到26個區縣調研,與150多家企業進行技術難題“一對一”對接活動,收到明顯實效,深受區縣和企業歡迎。
案例1 幫助云陽曲軸公司提升產品精度,次品率大幅下降
曲軸是摩托車上附加值最高的配件之一。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重慶最大的摩托車曲軸廠不在主城,而在庫區的云陽。
過去,由于行業整體利潤率較高,盡管距離上游原料供應商和下游用戶的時空距離較遠,進出兩項物流成本不低,云陽曲軸有限責任公司還是“日子過得很不賴”,每年銷售收入在2億元以上。
不過,隨著近年來資本的不斷涌入,摩托車曲軸行業整體產能過剩,競爭激烈,即便像云陽這家企業這樣擁有一定規模優勢的大公司還是舉步維艱。該企業近年來的產銷量沒有變,但銷售收入降至8000萬元。換言之,產品單價縮減了近三分之二,企業幾乎沒有利潤。
如何才能走出困境?企業管理層一籌莫展。他們找到了市中小企業局專家委員會,后者集聚了全市智能制造領域的諸多專家學者,不僅為企業答疑解惑,還針對性地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
專家委員會應邀來到云陽,給出的“方子”是推進生產的精益化,節省成本,減少浪費。就目前階段而言,關鍵要對一種名為鏜孔的加工工藝技術進行改進,以此來提高精度,降低次品率。
改進鏜孔工藝,關鍵在于設備,全部更換設備,企業缺錢。同時,市面上有哪些供應商能提供質優價廉的設備,企業也不盡了解。
經過多次論證,專家委員會給出了方案,現有合乎條件的部分設備,通過工裝夾具設計進行性能優化。同時,專家們根據各自的行業經驗,推薦了一批供應商,并親自參與制定招標采購方案,幫助企業新采買了一批設備。
新的技術方案實施后,云陽曲軸公司的產品合格率逐步提升,次品率從此前的5%~10%降至目前的2%~3%,每年由此減少損失10余萬元。“錢雖然不多,但對我們企業目前階段來說真可謂救命錢啊。”云陽曲軸公司負責人表示。
案例2 幫助長壽浩康公司降低人力成本,每月節省薪資支出數十萬元
采礦行業中是如何將銅鐵等有色金屬從礦渣中分離出來的?答案是通過化學溶劑的萃取。
位于長壽經開區的浩康公司就是一家生產化學溶劑的企業。和很多傳統的化工企業一樣,浩康公司也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200多名工人每年創造約1億元產值。行業內的先進企業同樣的產值規模工人數差不多都在100人左右。生產嚴重依賴于人,而招聘工人并非易事,有時甚至因為招不到人導致不能滿負荷開工,浩康公司負責人煩惱不已。
事實上,隨著勞動用工成本的逐年上漲,以及國家對于安全生產監管的加碼,幾乎所有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都想改造生產線,提升生產的智能化程度。
但說起容易做起難。企業上馬智能制造生產線,可不是買一件均碼的衣服套在身上就行。每個工廠的情況都不同,成套自動化設備供應商只能提供大致相當的產品,后者要在企業的生產線上真正投用,涉及到復雜的落地方案,需要專門定制或者優化。
市中小企業局專家委員會應邀而至。到現場后,專家們并沒有發言,第一件事是仔細查看生產流水線,對每一個細節都拍照;第二件事是訪談流水線上的工人,傾聽他們對自動化的看法。
企業管理層很納悶:工人只負責操作,怎么可能對高大上的智能制造有理解呢?幾天后的一次集體“會診”,管理層終于心悅誠服。原來,這個行業的工序異常多,目前還沒有哪家供應商能提供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全行業的智能化只能依靠對既有的生產流程進行改造,在條件允許的環節嵌入自動化裝置。
基于對生產流程細節的把控,專家們很快找到了符合浩康公司實際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后來經過多次調整優化,該公司終于完成生產線的智能化改造,提高了智能化水平,企業工人數下降至目前的約190人,每個月薪資成本節省了數十萬元。由于機械自動化操作,目前浩康公司的原材料利用率從此前的80%提高了目前的90%以上。
案例3 幫助彭水苕粉企業設計智能方案,讓“李逵”打敗“李鬼”
酸辣粉大概是重慶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然而,酸辣粉最正宗的食材是苕粉,也就是把紅苕粉碎成淀粉,再把淀粉加工制成的粉條。
重慶苕粉的主產地在渝東南,渝東南最大的苕粉生產廠家名叫彭水龍須晶絲苕粉公司,目前每年有4000多萬元的銷售收入。
不過,彭水這家龍頭企業日子并不好過,原因是市場良莠不齊,而自己的生產成本又太高,競爭力不強。
據了解,用紅苕制成的苕粉每斤的成本在8元左右,而市面上大量銷售的苕粉以工業木薯粉為原料,成本在1元上下。兩種產品雖然口感差異很大,但依托于酸辣粉這一地域性美食巨大的品牌影響力,木薯苕粉依然大行其道。
“李逵”必須打敗“李鬼”,否則就會自身難保。但成本擺在那里,“李逵”如何才能贏得市場?通過智能化生產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是主要方法之一。
事實上,從紅苕粉碎到制成淀粉,自動化工藝早已實現,目前要解決的是如何把淀粉加工成粉絲。
這是市中小企業局專家委員會接到的新課題。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不然。紅苕糖分較高,相對應粘度也較高,紅苕淀粉煮熟溶化后,很難按照模具的樣子自動生成粉絲。尤其是粉絲在模具中生成的過程中如何調溫、如何把控冷凝的時間,整個食品工業界目前都沒有一套公式,具體指標都要取決于生產線的溫度、長度、壓力等物理量。
專家委員會的專家們往彭水的這家公司跑了近10趟,前后耗時半年,和管理層、企業一線員工討論了數十次,終于拿出了80%的概念性方案。待全部方案定版后,即將付諸流水線改造,屆時原料正宗的重慶酸辣粉將憑借其智能化生產帶來的低成本打敗“李鬼”,為重慶美食乃至整個重慶旅游業加分。
對于彭水這家企業而言,未來的智能化全自動生產設備一臺套的生產效率相當于目前16個工人,效率更高,產品品質也將更加穩定。彭水龍須晶絲苕粉公司負責人表示,“上馬智能設備后,公司有望在一年內把年產值做到上億元這要感謝市中小企業局專家委員會的專家們,他們的敬業程度讓人敬佩。”
市中小企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中小企業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企業對專家服務團隊的需求更加迫切,下一步將加大專家團隊進園區、進企業開展“一對一”服務力度,及時為企業在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方面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不斷推動企業由“制造”向“智造”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