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高收益萬能險那么火,現在還有這樣的理財型保險產品嗎?”家住北京市西城區的解先生正在為手里的閑錢找出路,而他的疑問也道出了很多理財者的心聲。
去年以來,個別保險公司借萬能險快速做大規模,動不動就承諾高達8%的“年收益率”,一些買了此類產品的人獲得了收益,但好景不長。原因呢?正如監管部門的官員所言,這些公司投資能力不高,腦子里也沒有資產負債匹配這根弦,短錢長配、激進舉牌看起來“風光無限”,實際上后患無窮。
4月下旬以來,保監會出臺一系列文件引導行業回歸保障本源,嚴控短期理財型產品規模,保險業由注重產品投資回報轉向產品保障責任。
理財還能買保險嗎?這要從保險公司“管錢”的能力說起。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曾在不同場合表示,保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風險管理,資產管理也重要,但不應該把它作為核心競爭力,也很難指望一個保險公司,資產管理能力可以比其他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還要強。
保險業的監管部門已經講得很明白了,讓保險公司知道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也為老百姓投資理財提供了參考。
新華保險董事長兼CEO萬峰認為,保險公司發展理財型保險,幫助客戶資金保值增值,其功能與銀行、信托、證券、基金大同小異,本質上是在與這些金融機構爭奪資金,但保險業在這方面沒有優勢。
舉個例子,你有100塊錢,存在銀行是按照100元本金計算利息,買保險則要扣除傭金和公司費用,剩下的賬戶余額才是用來計算“利息”的。雖然理財型保險產品看上去回報利率或結算利率較高,但賬戶余額一般低于保費,實際上以“本金”為基礎的回報率低于銀行利息。
所以在理財屬性上,保險公司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競爭力并不強,保險業有年金產品、精算技術,真正的優勢在生老病死等健康養老領域。
目前市面上在售的具有理財屬性的保險產品主要有分紅險、萬能險和投連險,所謂“高收益”早已不見蹤影,與純保障型保險產品相比保障功能不足,與普通理財產品相比收益又太低。
這么看來,如果想獲得保障就買純保險,如果想要收益就買純理財,如果想“魚和熊掌兼得”那么兩種效果都不會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