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案臺前,年逾六旬的刺繡手藝人劉吉春正忙著趕制一批刺繡用品。呂明 攝 呂明 攝
中新網寧德7月6日電 (葉茂 葉秋云)坐在案臺前,年逾六旬的刺繡手藝人劉吉春正和老伴忙著趕制一批刺繡用品,穿針走線間,一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圖案躍然布面上。
位于福建福安市溪潭鎮的芹洋村是一個美麗的千年古村,由于群山阻隔,交通不便,這里保留了純樸的自然生態和人文風情,刺繡就是其中之一。近日,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與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聯合拍攝的大型叢書《攝影家眼中的方志》拍攝小分隊實地采訪。
他與妻子在村中開辦了一家刺繡家庭作坊,制作壽序、龍傘、迎神旗等民俗活動類刺繡用品。呂明 攝 呂明 攝
走進芹洋,村中老街、小巷布置有序,祠堂、水井、渠道錯落其間。居住在芹洋村的劉吉春,是家里祖傳第三代的手工刺繡藝人。他與妻子在村中開辦了一家刺繡家庭作坊,制作壽序、龍傘、迎神旗等民俗活動類刺繡用品。
據劉吉春介紹,最早的時候,是他的奶奶開始學習刺繡。她十幾歲就到村里來,后來是他的叔叔接手。現在,他大部分做的是民俗用品。
芹洋村刺繡業遠近聞名。芹洋刺繡以女工為主,從刺繡孩兒的虎頭鞋、貓兒鞋、獅子帽等起步,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劉吉春清晰地記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閩東地區的劇團數量多且十分活躍,對于戲服的需求量也大。當時,全村六成以上的家庭主婦、未嫁女子皆入刺繡坊學藝,芹洋刺繡業十分繁盛。
劉吉春說,那時候的戲團非常多,然而,隨著民間劇團的沒落,戲服需求量的急劇減少,村里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從事刺繡的人員日漸萎縮。但是劉吉春一直在堅守,一干就是三十余年。
如何在傳承的同時,又能讓村民獲得經濟效益?劉吉春在家中開辦刺繡作坊,自己設計刺繡圖案、尺寸以及顏色搭配;手工活則聘請村中女工,利用閑暇時間來完成。
說話間,劉吉春拿出了一頂他做好的戲帽,從服裝到配飾,劉吉春都親自設計并完成。
手工活則聘請村中女工,利用閑暇時間來完成。呂明 攝 呂明 攝
劉吉春多年來的堅守,守來了“春暖花開”,也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如今,當地的刺繡產品遠銷海內外,不少村民還靠著刺繡手藝外出發展,在福建、浙江及廣東等地開辦20多家刺繡手工店。
但是,讓劉吉春擔憂的是,村里的年輕人離刺繡越來越遠。
“工錢很薄,沒有那么多錢賺,老年人做一點點,年輕人不做這個。”劉吉春稱,他的兒子在外面打工,有的時候會回來一起做。
采訪中,劉吉春告訴記者,因為銷路尚可,他對刺繡技藝的傳承并不太擔心,但仍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回歸,共同來將芹洋刺繡的技藝創新并發揚光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