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無非是覺得,在這樣的一所大學念本科,給不了自己去社會上競爭的資本。一些高校可能對自己的定位本身就不太清楚,甘當研究生培訓機構。但在向名校輸送本科生的同時,它可能恰恰沒有擔負起人才培養的職責。”
近日有媒體報道,某些考研培訓機構的目標受眾已經“下沉”到了大二年級學生。考研低年級化已不是新鮮事。有大學教師指出,用備戰考研代替專業學習,學生很難建立起對專業的清晰認識,反而成為讀研的劣勢。
準備考研是真苦,頭懸梁來錐刺股。花大把時間備戰考研,不可謂不努力。但從大二起就把一腔學習熱情放在考研上,似乎是放錯了地方。畢竟,連教育部部長陳寶生都反復強調,本科不牢,地動山搖。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礎。
大學生為啥放棄了這個“根”?原因很復雜,需要反思的環節也挺多。
從主觀上講,這是應試教育后遺癥。此前十年,學生的第一要義就是學習,無需思考自己究竟“要什么”。寒窗苦讀后進入大學,不少人驟然發現,前路再無目標。選擇考研的學生中,有一部分不過是“隨大流”。
大學生容易焦慮和恐慌。他們害怕自己在浪費時間,又不知道要從什么方面著手努力。準備考研至少是給生活找到了一個支點,也能讓自己回到過去十年來一直駕輕就熟的學習模式——做題、背書,這讓人有安全感。
從客觀來講,學生一進校就鉚足了勁要考研,原因是什么,學校自己心里沒點數嗎?
學生無非是覺得,在這樣的一所大學念本科,給不了自己去社會上競爭的資本。 一些高校,特別是地方院校,可能對自己的定位本身就不太清楚,甘當研究生培訓機構,校內考研蔚然成風,也以此形成自身特色。但在向名校輸送本科生的同時,它可能恰恰沒有擔負起自己人才培養的職責。校領導有沒有投入足夠精力,提升課堂質量?老師們有沒有投入足夠時間,潛心教書育人?課程內容有沒有與時俱進,授課手段有沒有進行創新,到底有沒有適應學生的需求?
最后,需要反思的恐怕還有研究生人才選拔模式。既然叫“研究生”,看重的自然是學生研究能力。研究能力要建立在扎實的專業基礎之上,也要以思辨能力和學習能力作為支撐。只有對自己的專業有清晰認識,才能找到真正的研究問題。但現行的考研方式,還是應試部分多,開放部分少,于是,用應試技巧來提升分數確實可行。那么,學生從低年級起開始備戰考研就確實能提升分數。既然有利可圖,那自然就有更多人投身其中。
所以,考研低年級化,雖然算是怪象,但也不必苛責學生,畢竟需要改善的環節還有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