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區法院通報兩起美容糾紛案,耍賴皮的美容機構均敗訴,法官提醒消費者:
美容有風險,“美容貸”風險更多
長沙晚報幫幫團記者 朱炎皇 通訊員 胡淋偉 實習生 賀子坤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些愛美人士甚至不惜通過網絡貸款,去美容機構整容,由此引發了不少糾紛。昨日,岳麓區人民法院通報了兩起美容糾紛案,耍賴皮的美容機構最終都敗訴了。法官提醒,“美容貸”風險大,消費者需謹慎。
遭遇 換了股東,不給整了?
2017年2月,小惠(化名)被微信平臺一條“美容整形0首付”的廣告吸引,來到長沙某醫療美容機構咨詢。因暫時無力支付美容費,在美容機構的推薦下,小惠通過一家貸款平臺貸款2萬元,與美容機構簽訂了一份醫療美容服務合同,并支付了麻醉費等。
令小惠沒想到的是,幾個月以后,美容機構以公司股東變更為由不給她“整”了,并拒絕返還預付款,要小惠找前股東承擔責任。一氣之下,小惠與美容機構打起了官司,要求返還預付款,并賠償利息等損失。
判決 公司股東內部約定無法律效力
法院審理認為,原告與被告簽訂的合同真實有效。雙方應當按約履行合同義務。原告向被告支付款項后,被告拒絕提供醫療美容服務,其行為已構成違約。據此判決:被告返還原告美容預付款2萬余元,并予以賠償。被告辯稱,涉案合同簽訂于公司股東變更前,前股東與現股東間對經濟糾紛的處理有明確約定。但法院認為,這一約定系內部約定,對原告不發生法律效力,被告在承擔民事責任后,可另行主張權利。
遭遇 不檢查、無證件、無合同
2016年12月,小羅(化名)到長沙某美容整形機構了解創傷美容相關事宜,她告知對方自身可能是疤痕體質。在工作人員的推薦下,小羅選擇了一套價值4萬余元的醫療美容服務,并通過金融網貸的方式付款,美容機構出具了收據。
兩天后,美容機構通知小羅進行手術。不做術前檢查,不提供機構及主治醫師的相關合法證件,沒有手術合同,這讓小羅覺得事情不靠譜。為避免醫療風險,小羅決定取消手術,并要求退款,卻遭到拒絕。由于協商不成,小羅將美容機構訴至法院。開庭當天,美容機構經依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未到庭。
判決 被告應提供醫療方案和服務
法院審理認為,此案系醫療服務合同糾紛。原告與被告在醫療服務合同關系中是平等的民事主體,除非在緊急情況下,原告有權充分了解醫療方案可能給自己帶來的后果,有權對醫療方案進行選擇。被告也應當向原告予以說明,并就治療技術方案征求原告意見。
而本案中,被告未舉證證明其提供了醫療方案及醫療服務。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合同義務、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據此判決,美容機構返還小羅醫療美容費4萬余元及利息。
提醒 “美容貸”風險大消費者需謹慎
承辦法官谷海涯提醒,“愛美有風險,美容需謹慎”。想進行整形美容的朋友們,一定要選擇正規的、口碑較好的醫療美容機構,并保留好相關的消費憑證等,以便發生糾紛時能依法維權。
在上述兩起糾紛中,消費者都是貸款美容。關于此問題,涉及的法律關系比較復雜。消費者的一個美容整形行為也許會引發多個法律關系的產生,如消費者與美容機構之間存在醫療服務合同關系,與貸款平臺之間存在借款合同關系。若因醫療行為造成人身損害,還會涉及侵權法律關系等。
消費者若因此發生糾紛,很可能會多重訴訟纏身。因此,貸款美容一定要考慮個人和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要仔細閱讀相關條款,不要被“免費”“優惠”“便宜”等字樣沖昏頭腦。此外,還要警惕不法分子利用“美容貸”實施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