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何時入學,真沒必要一刀切
舉一反三
面對爭論,不妨把現在的入學年齡段擴大一下,從8月31日前滿6歲,前后各擴展半年,家長可以根據情況自主選擇。
據法制日報報道,2018年4月9日,南昌公布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小學新生入學年齡為2012年8月31日前出生,年滿6周歲的兒童。吳先生的孩子差3天才滿6周歲。“小孩如果今年不能讀小學的話,只好再讀一年幼兒園。”說起這事,吳先生一臉無奈。
據教育部門相關規定,8月31日前滿6周歲的兒童可以上小學,出生日期晚一天都不行。為了避免孩子晚上一年學,家長們各出奇招,有偽造戶口的、有托關系的,甚至還有趕在9月1日前剖腹產的。據此,不少人建議,對入學年齡的執行應該更加彈性化,即便年齡稍微小一點,也可入學。
在我看來,家長們的這種焦慮可以理解,但這種希望孩子比別人早一年的想法,其實是不那么明智的。
小一歲真的有很大優勢嗎?上高中的時候,17歲與16歲差別不大。高考后復讀一年的話,如果本來就小一些,倒的確相當于多出一年。但如果不小這一歲,又有何差別呢?且不說人到老年、中年,這一歲的差別毫無意義,就算新入職場的人,有4年工作經驗與有3年工作經驗,27歲與26歲,又有什么區別呢?職場看的是能力,而不是年齡。
相對于毫無意義的小一歲的優勢,實際上,早一年讀書的風險則大得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5歲與6歲,不管是在體力上,還是智力上,都有很大差別。家長覺得早一年上學,爭取了時間,但也要冒孩子體力跟不上被欺負,智力跟不上成績落后,在班級這個小社會里處于弱勢的風險。這個風險會在整個小學階段影響到孩子性格、社會性、自信心等多個方面,進而影響孩子的一生。
當然,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家長在學前教育上的投入,很多孩子發育很好。就算提前入學,在體力、智力上都跟得上。那么,僅僅小于入學時間線幾個月的孩子,也沒必要為了入學強等一年。
與此同時,反過來說,孩子即便過了年齡線,但身體智力都發育得晚一些,那么,讓家長選擇晚一點上學,用時間換身體發展會對孩子成長更好。這也是教育體系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實際上,這也是不少發達國家的經驗,這些國家規定,5到7歲的孩子該何時入學,可以由父母(監護人)自主選擇。
當然,這個改變并不違背教育法。從具體法律條文來看,規定6周歲入學,是為了避免很多家長由于家庭生活條件不富足或重男輕女等不允許適齡兒童上學的現象。不過,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并非強制要求僅在兒童年齡達到6周歲時才可入學。
面對爭論,不妨把現在的入學年齡段擴大一下,從8月31日前滿6周歲,前后各擴展半年,擴展到5周歲半與6周歲半之間,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孩子身體與智力發育情況,選擇低于或者超過標準年齡段入學。當然,與此同時,教育系統也應提供一些相應的評估標準,幫助家長科學、客觀地評估入學情況。
不管怎樣,作為將來的一個可行方向,多方討論起來,形成共識,總是沒有壞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