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讓”實施一年多 司機“火氣”都小了
公共文明引導員劉秀萍堅守崗位10年,談文明引導經驗稱,交通法規必須精通
9月28日,豐臺區建銀路,公共文明引導員劉秀萍在雨中維護交通秩序。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49歲的劉秀萍是豐臺區太平橋中隊的一名公共文明引導員。雖然是引導員隊伍中的年輕人,但在這個崗位上,她已堅守了10年。在建銀路口值守一年來,她發現不管是步行者、騎車人還是駕駛員,大家的“火氣”都小了不少,都能安安靜靜在停止線后等待變燈。不少機動車駕駛員看到斑馬線上有行人通過時,便自覺放慢車速,靜候行人。
談變化
干了十年引導員 路口秩序越來越好
“文明引導工作的確很辛苦,頂風冒雪,有時還會遇到特別不理解的乘客和路人。”回憶起剛從事文明引導工作的情形,劉秀萍坦言最初自己真的是有些不適應,為了管理好公共秩序,自己白眼沒少挨,謾罵也沒少聽。她告訴記者,自己在當文明引導員之前,在村里面的企業干了10年的會計工作。“2008年時由于企業效益不好,不少人都下崗回了家。”在當時是一個街坊向她推薦了文明引導員這份“工作”,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沒想到她這一干就是十年。
建銀路口緊鄰西站,每逢春節、國慶、五一等節假日和旅游旺季,人流和車流都特別多。在剛剛創建文明路口時,秩序十分混亂,闖紅燈現象嚴重,只要有一個人帶頭,就立馬有人也跟著過,想攔根本攔不住。現在雖然還有少數人會闖紅燈,但被我們攔下后,都能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愧疚。同時,隨著禮讓斑馬線宣傳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自行車、機動車都能做到各行其道,不少駕駛員看到斑馬線上有行人通過時,都能自覺地放慢車速。
在斑馬線上,除了守護文明外,劉秀萍還曾救過人,去年有一位騎自行車闖紅燈的女士在馬路中間暈倒,而身邊就是飛速駛過的車流,她憑經驗判斷路人低血糖,趕緊剝糖給她吃并將其扶走,路人事后也連忙道謝,表示以后不再闖紅燈了。“其實現在有很多行人都能理解、支持我們的工作,守序出行。有了大家的配合,文明引導員的工作就更好開展了。”
談工作
不能光有熱心腸 業務也要精通
劉秀萍告訴記者,她所值守的建銀路口很特殊,除了鄰近北京西站人車流量大以外,它的南北向人行信號燈是非同步的,當從南往北方向東側的人行信號燈變綠后,西側的信號燈還是紅燈狀態,但最初我們都還沒有注意這個細節,只清楚必須要引導大家按信號燈指示過馬路,可遇到“較真兒”的人質疑“為什么這邊的信號燈還不變綠,是不是壞了”時,我們還偏偏講不清道理。
劉秀萍告訴記者,一次偶然的機會,自己在電視上了解到,有不少車流量大的路口都是“按照拉鏈式通行原則”進行的信號燈配時,目的是為了實現行人和轉彎車輛的分流。第二天,她趕忙把自己的“學習成果”傳授給了同事。
由于旗語、手勢標準,劉秀萍被推選為組長,現在,凡是隊伍里要進“新人”時都要經過她的培訓,合格后才能上崗。“宣傳用語、旗語手勢、交通法規這些內容我們都要對新上崗的引導員培訓。”現在劉秀萍覺得,想要做好文明引導工作,光有熱心腸還遠遠不夠,交通法規這樣的“業務”也必須得精通,如果存在疏漏往往就會陷入“有理說不清”的境地。
■ 現場
下雨值守提醒騎行人減速慢行
9月28日17時,離國慶長假還有兩天,鄰近北京西站的建銀路口也迎來了它一天中最繁忙的時候,進出站的旅客拉著大小箱包匆匆走過,機動車通行的速度也在漸漸放緩。上崗半小時后,伴隨著幾道閃電,天色漸沉,眼看要下雨,劉秀萍用最快的速度熟練地穿上雨披,緊跑兩步又回到工作崗位。
“南北綠燈,行人抓緊時間走了,綠燈放行時間比較短,注意安全。”在雨中,劉秀萍一面用標準的旗語有條不紊地引導著來往車輛和行人,一面提醒過往騎車人注意雨中騎行安全,減速慢行。雨越下越大,眼見幾個沒帶傘的青年人將書包頂在頭上要跑步闖過紅燈,劉秀萍顧不得拭去臉上的雨水,緊走幾步搶到了他們身前攔住他們,“過馬路千萬要等綠燈,下雨天您就是再著急也得注意交通安全。”
劉秀萍從事文明引導工作已經有10年了,她說冒雨值守是常態,“這點雨不算什么,真要是雨下大了,雨披裹得再嚴實里面的衣服還是會濕透。”她告訴記者,出現下雨、下雪這樣的惡劣天氣時行人往往著急過馬路,更容易忽視交通安全,而且機動車制動的距離也會變得更長,“這時我們工作就需特別謹慎,不轉眼珠地注視各個方向來往的行人和機動車,不斷提醒大家往線后站,防止心急的人闖紅燈。”劉秀萍說。
■ 對話
希望文明禮讓成為一種習慣
新京報:從事這么多年文明引導工作,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
劉秀萍:我從最開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穿上了這身“檸檬黃”的制服,不知不覺就當了將近十年的公共文明引導員。近年來,所有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人應該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文明狀態在發生著很明顯的改變,公交站臺、路口、公園里的秩序都與十年前大不相同,從十幾年前一擁而上“擠公交”到現在守序排隊“等公交”,特別是隨著禮讓斑馬線活動的開展,不管是步行者、騎車人還是駕駛員,大家的“火氣”都小了不少,很多人也能夠安安靜靜在停止線后靜候變燈。
特別是現在闖紅燈的行人、非機動車數量都也明顯在減少。我越來越覺得城市的文明程度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文明引導員的工作更是不可或缺。說實話,十年前我從村里面的企業下崗后,根本沒想到自己能為改善城市的文明狀況盡一份力,現在我作為一名公共文明引導員倍感自豪。
新京報:作為一名公共文明引導員,你對交通參與者有什么期許?
劉秀萍:時間長了,對行人、對路口也就都有感情了,之前也有朋友和家人勸我如果太辛苦就不要干了。特別是因為制止不文明行為而受到冷嘲熱諷,甚至是辱罵時,我自己也曾經動搖過,一邊偷偷掉眼淚,一邊尋思著放棄。但當我看到,比我年齡還大的引導員在面對別人的不理解,還在微笑面對、堅持柔性引導時,我就又找到了堅持下去的理由。
只要行人需要、家庭條件也允許,我就會一直干下去。能夠一點一點把路口的秩序管好,再為社會做點貢獻,為大家的出行安全保駕護航,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希望所有人都能按照交通法規出行。為了北京的文明風貌,更為了大家自己的安全。我更希望不管有沒有協管員和文明引導員,大家都能遵守交通法規,慢慢地讓它成為一種習慣。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