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冠山現五彩隕石?收藏者自稱花30萬入手
董志全所收藏的﹃五彩隕石﹄。
李家巖水庫附近設置的警示牌。
居民在挖掘機后尋石。
近年來,隕石收藏熱在國內悄然興起,每逢有隕石掉落的新聞,總能吸引一大群愛好者前往淘寶。更有甚者,有些愛好者試圖找到埋藏在地下的隕石。
去年,家住成都高新區的收集者石忠林在聽說成都崇州的雞冠山鄉地下有一種名為“五彩隕石”的石頭后,就頻繁地來到此處購買石頭。在9月的一個周末,記者跟隨他踏上了尋石之旅。
意外火爆
成都買家稱花30萬購一塊石頭
9月8日上午,在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中,石忠林不斷說著這種石頭種種令人咂舌的傳聞:一個本來放在門口墊腳的石頭,轉手便以4萬元的價格被買走,相當于不少村民一年的收入。
車行至崇州李家巖水庫附近的河灘時,石忠林以400塊錢的價格,從采石者手里買下了一塊一斤左右的“五彩隕石”。他興奮地告訴記者,這塊石頭在美國能賣到4000美元。
在進入圈子前,石忠林做過保險,經營過房地產,甚至還投資過比特幣。在去年和朋友的交流中,他接觸到了隕石領域。他自稱,“為了投資這行,準備了500萬元本金,如今已經花去近400萬元。”
在石忠林的辦公室里擺放著他這一年來搜集的“五彩隕石”,展柜中一塊重約8斤的石頭引起了記者注意。它不光塊頭大,而且表面紋路斑駁復雜,石忠林指著一處類似小蟲的紋路說,“這是化石,在隕石中最為奇特。”據他說,花了30萬元才將這塊石頭買到手。雖然言語中已經十分篤定收藏的石頭就是隕石,但是石忠林還是講了一句“退一步講即使不是隕石,這些美麗的石頭作為奇石收藏也很有價值。”
隕石市場升溫但真假難辨
對收藏界而言,隕石無疑是一個小眾的領域,其熱度近年來有升溫的趨勢。不過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隕石的定價尚無統一標準,主要靠交易雙方面議而定,而其市場鑒定機構更是遠未成熟,國內只有少數科研機構可以做相關鑒定,“市場比較混亂。”
今年6月1日晚,疑似有隕石在云南西雙版納境內墜落。不僅當地村民開始找隕石,圈內的天文愛好者、“隕石獵人”、隕石收藏家也蜂擁而至。據媒體報道,勐海迄今為止發現最大的一塊隕石重達1280克,價格從40萬元一路上升到80萬元,不少村民都稱找到了隕石,但真假難辨。
而說起“五彩隕石”圈,64歲的董志全不得不提。9年前他便開始收集一種顏色紅黃相間的石頭,并自稱這種石頭被專家命名為“五彩隕石”。兩年前,董志全送了朋友一塊“五彩隕石”制成的吊墜。不久后,“聽說這塊吊墜賣了數十萬元。”
雖然傳說越來越多,但也不乏質疑,甚至有的賣家都不認同這就是隕石。一位圈子里的賣家直言,這種石頭此前在崇州市的奇石市場就已經存在,行情一直不太理想。
狂熱采石
村民挖掘機下冒險尋石
當地已展開規勸整治
紅黃相間的色彩,配以流線型的波紋。從去年開始,四川奇石市場開始為一種名為“五彩隕石”石頭瘋狂。短短半年時間,一斤石頭的價格從100元漲至600元。5斤以上、品相好的石頭甚至喊價一兩萬元。
懷揣著發財夢,不少村民開始在山上和河道尋找、挖掘這種紅色的石頭,在崇州市的趙家溝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有淘石頭的經歷。
小村掀起“隕石熱”
崇州市趙家溝村,當地正在修建的李家巖水庫附近有一片河灘,不少人從此處挖到了所謂的“五彩隕石”。10月8日上午11點過,施工隊的工作人員正緊張地在河灘作業。可在挖掘機的背后,卻聚集著十幾個聚精會神撿石頭的人,其中五六個人拿著鐵鍬找尋著土里“五彩隕石”,并機警地躲避著挖掘機揮舞的鏟斗,這讓旁人不禁為他們捏一把汗。
除了河灘,附近的趙家溝村村民還常常上山采石,而且常常是天沒亮就去,傍晚才回。60多歲的謝大爺家里不光有幾百斤石頭,甚至還專門購置了一臺洗石頭的機器。他自稱曾以接近2萬元的價格賣出過一塊石頭,而這相當于他以前大半年的收入。在趙家溝村,記者接連問了3戶人家,都稱有搜尋“隕石”的經歷。而這些人家,常年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和婦女。
當地展開整治行動
在前往趙家溝的路上,隔一段路就可以看見禁止采石的牌子。“政府和派出所已經開始治理這個事情了,肯定不能亂挖亂采,但是仍然有部分村民覺得這個東西有價值,偷偷去采。”分管河道的崇州市雞冠山鄉副鄉長劉尚福告訴記者,不僅是雞冠鄉,附近鄉鎮也有人在收售所謂的“五彩隕石”。
他說,有工作人員把石頭拿去檢測,得出的結論不過是普通的鐵礦石,但有商人收購,所以仍刺激了不少村民去河道挖采。“河道的安全、村民自身的安全都是問題。再者礦石都是國有資源,盜采石頭是違反相關河道管理條例的。”他說,除了樹立禁止采石的牌子和對村民進行宣講,鄉政府還組織了巡查隊定期在河道邊進行勸導。“下一步我們將聯合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進一步加大正面宣傳引導和整治亂挖亂采的力度。”
石頭真相
“五彩隕石”到底是啥?
專家鑒定:不過是塊鐵礦石
9月25日,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記者見到了從事礦物巖石工作30年、研究隕石近20年的陳志剛老師。在端詳了兩塊崇州市雞冠山鄉當地采集的“五彩隕石”后,他十分肯定地告訴記者,“這兩塊不過是普通的赤鐵礦石,并非隕石。”
陳志剛將石頭在一塊白色的條痕板上劃動,留下一道櫻紅色的印記。“這就是赤鐵礦的典型特征。”隨后通過刻刀刻劃,放大鏡觀察后,他告訴記者,這石頭不具備燃燒疤痕和氣印(指隕石與大氣流相互作用留下的類似手印形狀)。
據陳志剛介紹,認定隕石需滿足五個條件:第一,巖石標本有黑色熔殼;第二是致密固體;第三,比相同大小的普通石頭重;第四,能被磁鐵吸引;第五,在標本破碎面、切面或拋光表面能看到金屬斑點。“如果符合上述條件,可能是隕石,如果大部分或全部不符合則不是。”
陳志剛有一個小本子,里面記錄了約200個人的名字和聯系方式。“這都是這些年來找我鑒定隕石的來訪者,可以說99%的人給我看的都不是隕石。”而記者手里的赤鐵石,是最常被誤認為隕石的石頭。
提起那些為了隕石而找上門的人,陳志剛的話語里滿是無奈和惋惜。他印象最深的一個來訪者是一個青年,和他同行的還有其父母。“背著上百斤的石頭,各種各樣的,可就是沒有一塊真正的隕石。”
國內知名隕石獵人、中國隕石網站站長趙志強看到“五彩隕石”的相關照片后,也肯定地告訴記者這并非隕石,據他了解,不光崇州,全國不少地方都有一群抱著一夜暴富的想法搜集石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