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很少人會真的拿著菜譜進廚房,即便真的饞哪道菜,拿出手機隨便搜一下就能尋得海量的幫助。所以,當看到福布斯報道說,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小組研發了一款“AI菜譜”,不少人也就咧著嘴樂一下就丟到腦后了。
雖然Facebook目前還沒打算將這個研究成果推向市場,但是這個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可能還真對外國人的胃口。和中國人做菜神秘的“適量”不同,外國人的廚房里可是擺著食物秤的,用多少糖、加多少桂皮粉,甚至都要上秤才能入菜,利用AI給出精準的食材分析沒準是個好賣點。
AI菜譜研究火熱
人工智能還真的是個全能型技術,雖然現階段還處在弱人工智能時代,但它在趕來徹底改變我們生活的路上,已經沿途下了越來越多的蛋。
在蒙特利爾的實驗室里,安德里安·羅梅羅和他的小伙伴用大量的食物圖像和菜譜來訓練人工智能,只要給出圖像,它就能列出其中的成分,并生成一個菜譜。
在Facebook之前,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也做過類似的研發,他們根據從各種網站收集的超過一百萬種不同的食譜,構建了一個數據庫,并在數據庫里上傳了關于食材的信息資料。通過這一數據庫,名為Pic2Recipe的人工智能系統,可以觀看一張食物的照片,就能預測出這一食物的成分,并給出一個能做出類似食物的菜譜。
測試時,Pic2Recipe可以給出65%的正確配方,學界對這一比例比較滿意,但是若要投入市場,人工智能的識別能力顯然有限,特別是在遭遇博大精深的中華料理的時候。
目前,該團隊正在提升Pic2Recipe的精準度,并繼續豐富它的技能,主要研究作者尼克·海因斯說:“如果你知道什么成分放在一個菜譜,但不知道數量,你可以拍照、輸入成分,并運行模型找到一個已知數量的類似的食譜,然后使用這些信息就可以輸出接近你自己膳食的配方。”
近期,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學生團隊發布了他們烤披薩的視頻,提供食譜的是他們訓練的人工智能廚師Strono,它通過網上的食物博客中數百個“手工披薩食譜”來自動完成披薩的烹飪。目前Strono已經開始和波士頓的一家手工披薩餐廳合作,人工智能創作的食譜依然不完美,有些失誤只能靠人工來排除。
但有趣之處在于,除了人工智能,恐怕不會再有誰能創造出看著奇怪但味道不錯的披薩,據說,波士頓的這家披薩店已經考慮將Strono的創新納入店鋪的菜單。
顯然,人工智能對菜譜的“理解”和人類還有很大差異,面對烹飪,他們尚顯迷茫。
AI與飲食健康正在發酵
美國熱門劇集《硅谷》第四季有這樣一個情節,孵化器工程師楊簡開發了一個Not Hotdog的應用程序,將手機攝像頭對準食物或通過照片,應用程序就能告訴你這個是熱狗,還是不是熱狗。
這個應用看起來有點惹人發笑,但指向的是復雜的人工智能技術。
中粵金橋投資合伙人羅浩元說:“很多漫不經心或看似無用的研究或開發,正是科學家們了解世界的必要手段及過程。人工智能菜譜這種類似于用AI識別圖像,對圖像進行解讀翻譯的種種嘗試,可能對有的人來說確實不是生活必需,但計算機視覺技術的許多有趣應用,絕對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MIT的教授安東尼奧·托拉爾巴表示:“在計算機視覺中,食物這一話題往往被人們忽略,因為我們并沒有足夠大的數據庫來對此作深入研究,但那些社交網絡上看似無用的圖片實際上卻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維也納大學新媒體技術部的克里斯托夫特·拉特納教授說:“想象一下,人們可以用這個系統來了解他們每日攝入的營養成分,或者把他們在餐館享用到的美食拍下來,然后回家自己做。”
AI與飲食健康正在持續發酵,即使是非常有經驗的營養師也很難掌握十萬種食物信息,但AI可以。
據私人定制營養師王曼介紹,目前我國營養師所采用的都是每餐帶量食譜,所謂帶量食譜,指的是,比如早餐:蛋羹25克、粗糧發糕25克、牛奶250克,這類營養配餐看似健康,執行困難,且千篇一律。
王曼說:“AI配餐可以從用餐者個人健康狀態出發,順應個人口味、習慣,進行合理搭配。AI配餐會幫助中國人獲得更健康的飲食,也會成為營養師的好幫手。”
Strono團隊在其項目官網上也寫道:“在人工智能覺醒的過程中,機器人正變得越來越擅長完成許多原本屬于人類的工作,也許有人擔心人工智能最終會取代人類導致大規模失業,但我們相信,當人類和機器在共同努力下,可以增強彼此的互補優勢和技能,我們就能取得最具創造力和成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