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他從未因航標設置失誤造成事故
柯明貴從一個初涉航道維護工作的新手,成長為嘉陵江航道管理處石馬河航道站站長
▲柯明貴駕駛航道維護艇。 航標工正在對航標燈做日常維護。
航標工,一個鮮為人知的職業,常年駐守在江上。因為有他們,夜間的嘉陵江似一條銀河,為過往船只撐起安全的航道。
入夜,嘉陵江上“星光”閃爍,那是航標燈,點綴在夜幕下的山城,指引過往船只的方向,在江面延伸,前行。
昨日,站在躉船上,柯明貴喜歡看著這樣的風景,望著航標燈,也望向他31年的青春。從一個19歲青年到如今步入知命之年,從一個初涉航道維護工作的新手到重慶市嘉陵江航道管理處石馬河航道站站長,主城嘉陵江水域68公里的每一塊暗礁、每一處險灘他都如數家珍。
31年,嘉陵江一如舊時,而江面上的一切卻早已發生變化。
挪動航標曾靠人力收錨
7月12日,是柯明貴最忙碌的一天,航道站所負責水域的37座航標需要在當天全部收回。第二天,洪峰將襲來,嘉陵江草街以下將禁航。
“如果不及時收取,等洪峰來了,航標會翻沉或被沖走。”從早上7點開始,柯明貴和同事們就駕駛航標艇頻繁往返于江面、岸邊。
上游漂下來的浮渣堆積纏繞在固定航標的鋼纜上,航道工作人員需要將這些浮渣一一清理掉,才能收回沉在水下的錨石。這一環節,往往是最耗時的,清理浮渣的速度決定了收取航標的效率。
用于固定航標的錨石重量一噸左右,將它從水底拉上來,卻用不著工作人員費力氣。只需將鋼纜套在航標艇上的電絞關上,通過機器可自動將錨石拉上來。
看著機器收錨,柯明貴總能想起自己剛工作那會的艱辛。多年前,收取錨石的過程,能夠將四個船員累趴下。
“30年前,固定航標的錨石只有600斤左右,但四個人來拉都費勁。”上世紀80年代,想要將錨石拉上來,只能靠人力。一艘航標艇上4個船員,2名水手,1名輪機員,就連駕駛員都得參與到收錨工作中。
而現在,航道站配備的航標艇絞纜器承重達到兩噸,能夠輕松拉起一噸重的錨石。
航標燈照明持久更環保
坐船暢游兩江,盡賞山城夜景。很多人并不知道,多年以前,主城嘉陵江部分水域是禁止船只夜航的。
“原來大竹林以上航道都是用的棒標,夜晚不發光,船只晚上不能航行。”選取粗壯的楠竹,從中間分隔噴上紅白油漆,制成棒標,在竹簍里裝上鵝卵石,充當固定棒標的錨石,這樣制成的棒標被放置在礁石、險灘處。
2006年,主城嘉陵江水域全部統一配備航標船,船上安裝上航標燈,用于指引船只夜間航行。
而江面上使用的航標燈也經過了幾代發展。30年前的航標燈所用的都是干電池,作為消耗品,僅能夠支持航標點亮一個星期。后來航標燈改為使用蓄電池,能夠支撐幾個月,再回收充電。
“無論是干電池還是蓄電池,偶爾也會出現航標燈不亮的情況,這種情況對航道安全有很大影響。”現在的嘉陵江上,航標燈使用的都是太陽能一體化燈,白天吸收太陽能,晚上照明引導船只航行,能源更加充足,也更環保。
未因航標設置失誤造成事故
從嘉陵江臨江門到草街,68公里的航道都是嘉陵江航道管理處的管轄范圍,在航道內共設置了160余座航標,5座信號臺。
航標之間標出的范圍,是船舶安全航行的航道,這些航道設施保障著嘉陵江重慶主城段通行船舶的安全和暢通,而維護他們的,正是柯明貴這樣的航標工。
據了解,柯明貴所在的石馬河航道站需要維護航標37座,為保證航標正常發揮效能,必須按時清理航標周圍的浮渣,這樣的清理每天至少有3次,有時航標工們還需要登上陡峭的小路,維護設置在峭壁上的岸標。
在日常工作中,除了維護航道,設標改槽,除銹打漆等,柯明貴和同事們的工作范圍還包括水上救援,石馬河航道站也是一處人命救助點,擔負著轄區水域的救援使命。
2016年7月10日深夜,柯明貴接到報警電話,嘉陵江石門水域有人遇險。臨近事發水域的石馬河航道站立即出動救援艇,行至石門大橋下發現3名年輕人被困在江中礁石上。頂著湍急的水流,多次嘗試后,最終將3人成功救出。
30余年來,柯明貴所在的航道站從未發生一起因為航標設置失誤造成的水上交通事故。如今,他的很多學徒已經走上了航道工作的重要崗位,和他一起保障著嘉陵江水運的安全暢通。本報記者 馮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