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從發展質量、環境治理、精準扶貧、普惠金融等方面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伴隨鄉村產業經濟轉型而產生的多元化新金融需求,無疑對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機構等服務主體提出了新命題。
銀聯商務以自身最為擅長的“支付”為抓手,持續不斷地通過綜合支付服務和信息服務撬動普惠金融、精準扶貧的支點,構建出極具行業特色的助農扶貧服務新模式,在全國各地的鄉村振興、扶貧攻堅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從支付服務機構的角度出發,如何理解和克服當前農村金融服務工作中的一些軟硬件條件不足的障礙?“支付”在新農村經濟發展中正發揮怎樣的作用?“支付+”為農村精準扶貧提供了哪些新的思路和模式?記者就這些問題專訪了銀聯商務總裁李曉峰。以下為采訪實錄。
1、記者: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工作之一,但是農村地區無論是從地理位置、網絡鋪設環境還是用戶接受程度等各個方面軟硬件基礎條件而言,都是一塊不太好啃的“硬骨頭”,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在農村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可能很多年都看不到回報,作為金融服務隊伍中一員,銀聯商務對此有何理解?
答:對于您所說的這些情況,銀聯商務確實深有體會,十多年來銀聯商務始終堅持在一線,行動的本身多少直觀地體現了我們對此的理解。
作為中國銀聯旗下、國有控股的一家企業,“服務大眾,方便社會”,是銀聯商務成立伊始就堅持的企業核心價值理念,它不僅僅是一句口號。16年前,我們就有清晰的目標,致力于國內支付受理環境的建設,在這個目標里,不僅僅包括將終端、產品、網點、服務鋪設到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還包括要將便利的電子支付輸送到廣闊的農村地區。
從2005年開始,銀聯商務就將支付受理網絡向二級地市、縣域延伸,從小微商戶著手,下沉服務網絡,克服資金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經營壓力,在人、財、物等方面對地市、縣域業務、農村市場進行持續的重點傾斜和扶持。到目前為止,銀聯商務的業務已覆蓋全國2064個縣及縣級市中的1998個,覆蓋率達97%,在982個縣及縣級市設立了機構,在縣(市)擁有員工1500多人,占員工總數的11.03%。
近年來,基于終端設備、移動互聯網、金融科技等軟硬件條件的快速發展,銀聯商務助農金融自助終端、移動POS、手機APP、電商平臺等一系列的農村金融服務產品,從線下、線上、移動端等多渠道發力,突破農村地區地理環境、網絡環境和軟硬件設施不足的各種限制,已經成功落地應用到廣大農村,不僅讓農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各類基礎金融服務,還為當地開展扶貧工作注入活力。
2、記者:銀聯商務是以什么樣的終端形態和功能進入農村市場?目前應用情況怎么樣?
答:產品形態方面包括移動POS、智能POS、助農金融自助終端、手機刷卡器、移動掃碼、手機APP等,這些不同的終端形態和它們所承載的金融服務功能、應用場景等。
終端末梢的功能并不僅僅是支付,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更新迭代,我們以各類終端為載體,因地制宜打造了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地區支付場景解決方案,為當地村民解決包括支付、農副產品銷售、農資產品購買、社保費繳納、醫療、精準扶貧等各方面的需求,形成具有支付行業特色的助農金融服務模式。
例如在安徽黃山,“全民付”自助終端為當地知名茶企“黃山謝裕大”的春茶收購增速提效;在貴州六盤水、湖南省隆回縣三閣司鎮獅子村,村民通過助農金融自助終端刷社保卡,不僅能完成社保金的支取、保費繳納,還能實時查詢余額以及往年的社保繳費記錄,為村民解決以往極為不便的社保金支取和存繳難題;此外,在廣西柳州的山區地區為農民提供移動醫療解決方案,與安徽省馬鞍山市建筑管理處合作,從源頭上保障農民工工資不被挪用等各類具有支付行業特色的助農金融模式,實實在在地讓廣大農民能享受到現代化金融服務帶來的福利。
3、記者:按照我們通常的理解,“支付”只是交易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銀聯商務如何看待“支付”在新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意義呢?
答:“支付”,用我們老百姓通俗的話講,就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在過去,“支付”可能只是交易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但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信息技術進步以及終端形態的革新換代,“支付”的功能、內涵和外延越來越廣闊和多元,“支付”已經從簡單的一個交易環節延伸成一條條能貫穿上下游、打通各行業的“鏈”,一張張能覆蓋百姓生活角角落落的便利服務的“網”。
讓“支付”暢行在農村,不僅僅是建設農村基礎支付受理環境,另一方面,從振興鄉村經濟的角度來看,“要想富,先修路”,這種從交通維度延展出來的、樸素的致富理念,同樣適用于新農村金融服務的維度。基礎支付網絡的鋪設實際上就是為農村致富搭建了一條金融服務的“高速公路”,對于發展農村新經濟、農村產業振興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春茶、夏糧等農產品收購的季節,銀聯商務的“全民付”自助終端、移動POS、手機支付活躍在村頭田間,不僅為農副產品收購經紀人、農民提供便捷的“零現金”支付服務,而且在收購現場就能將農產品種類、品級、單價等信息由終端同步采集上傳到農產品收購企業的后臺,為信息管理、數據分析和物流調度提供基礎數據。
而以上這些收購和支付過程中產生的交易數據,經過大數據分析后還可以作為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授信依據之一,為農產品收購企業及農戶個人提供融資貸款服務,為他們解決臨時性的資金周轉難題。不僅僅是“支付”,由“支付”延伸出來的多維度、縱深化的信息服務和增值服務,正在為助農金融服務的深入開展打開更多的想象空間。
4、記者:讓“支付”暢行在農村,最為重要的就是基礎的電子支付受理網絡的建設,能否談談銀聯商務是如何運用“支付”為農村搭建金融服務的“高速公路”?
答:銀聯商務最擅長的就是“支付”,怎么運用“支付”去解決農村地區在生活、生產經營等方面的金融服務需求,為農村地區搭建一條金融服務的“高速公路”,是我們一直以來探索和挖掘的重點。
這里有一個數據,到2018年10月份為止,在終端投入這一項,銀聯商務在縣鄉市場投入的終端已達到220.4萬臺,占銀聯商務市場總投放數的24.2%;布設到萬村千鄉的助農金融自助終端達6.6萬臺,實現助農取款金額59.7億元。
這些終端結成的支付網絡,就像一條條公路,不僅僅覆蓋到偏遠的農村地區,還深入到了祖國最南端的城市三沙市永興島的駐島軍營、新疆和田地區的邊防小鎮,這些終端甚至還跟隨我們的工作人員翻越嘉措拉山、孔唐拉姆山這兩座超過5千米海拔的高山,布放在西藏吉隆口岸,為當地農牧民解決日常生活中“取現難、轉賬難”等難題。
大家可能都對烏蒙山連片扶貧地區有所耳聞,這片區域地處深山,地理位置很偏,不僅影響當地鄉村產業的發展,也給這些地方的村民造成了很多生活上的困難,比如日常要做個簡單的取款、轉賬,村民都要奔波幾十里山路到鎮上的銀行才能完成。今年年初,銀聯商務與瀘州市商業銀行等相關單位就在烏蒙山連片扶貧地區的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豐收鎮后山村,建成了首個“惠農支付服務站”。在這個服務站里,村民通過助農金融自助終端,就可以進行轉賬、余額查詢、手機充值等操作;有資金周轉需求的村民,通過這臺自助終端還可以在線申請辦理小額信貸業務,緩解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
有網絡、技術、產品方案的加持,再加上各類多媒體自助終端、智能化終端設備、手機APP的普及,銀聯商務圍繞“支付+”的產品體系和服務正在筑成一條條將金融服務輸送至萬村千鄉的“高速公路”。
5、記者:“支付”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受理環境建設的同時,在農村地區的精準扶貧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答:插上互聯網技術的翅膀,支付已經不僅僅是支付,以支付作為地基的“高速公路”一旦架起,這條路上就可以引入更多的服務內容,其中就包括農村地區的精準扶貧的落地,無論是服務方式還是服務模式,我們都在探索和實踐。
比如針對農村地區我們推出的“全民惠農”APP,為農村地區提供農業資訊、農業技術、農產品價格查詢和線上交易、乃至融資貸款和理財等多元化服務。農民及農產品經紀人,不僅可以通過這個APP隨時查看各地農產品的銷售價格、了解天氣、查詢最新的農業資訊、學習技術、發布農產品交易信息以及融資理財,甚至農閑時還可以在上面找工作。
今年1月,“全民惠農”APP成為寧夏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手機客戶端,為當地的扶貧工作提供助力。不止如此,目前我們全國有16家分支機構與當地政府、農企、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經紀人開展了合作,組織銷售當地滯銷或者優質的農產品,直接或間接幫助上萬農民群眾。今年7月份開始,短短3個月就有52家商戶入駐“全民惠農”的“銀商優選”平臺,吸引累計近萬人次參與扶貧活動,幫助銷售黑龍江五常大米、江西贛南臍橙、新疆庫爾勒香梨、山西帶皮黑玉米、寧夏枸杞等100余種農產品,價值總計超60萬元。
6、記者:作為第三方支付企業,銀聯商務如何結合行業的特質和資源,在農村地區開展普惠金融?
答:持續升溫的金融科技浪潮無疑加速了新型支付手段和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近年來,銀聯商務借助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金融科技手段完成一系列“支付+”產品和服務模式的更新迭代,不僅為農產品收購和交易注入活力,還將普惠金融服務精準“滴灌”到全國各地的農牧漁民,讓三農融資難的問題解決于“最先一公里”。
我們都知道小微企業,尤其在農村地區的小微企業,都會經常面臨“難、貴、慢”的融資難題。銀聯商務從2013年就推出了“天天富”普惠金融服務平臺,緊扣小微企業常見的“小額、快速、靈活”的周轉資金需求特點,結合互聯網技術、大數據風控等技術和資源,在商戶以及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之間搭建起一條融資理財的“高速”通道,為農村地區乃至全國各地的小微商戶量身定制包括POS貸、商業保理、聯名信用卡、租賃等在內的融資理財一站式金融服務。目前,“天天富”已為120多萬中小微商戶及個人用戶提供了普惠金融服務,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讓更多小微商戶以及個人成為普惠金融的實際受益者。
除了讓普惠金融能普及到更多的人群,銀聯商務近年來還在農村扶貧攻堅的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嘗試一些新的產品、模式。隨著扶貧攻堅戰進入最后三年,通過為建檔立卡戶以及普通農民提供貸款,以產業扶貧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扶貧途徑。如何有效解決貸款資金管理及追溯,真正實現精準扶貧已經成為各金融機構迫在眉睫的問題。銀聯商務以“全民惠農”APP為基礎,結合“天天富”普惠金融服務平臺所打造的農村互助資金定向支付系統,不僅可以協助地方政府真正實現財政資金精準到戶,還為推進普惠金融的落地提供了新的服務模式。今年7月,“全民惠農”APP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合作試點平臺,推動烏審旗互助資金協會完成包括貸款申請發起、資質審核、貸款發放等全流程的“線上”平移,以信息化和互聯網技術為內蒙古農村地區生產經營搭建起一套安全完善的金融信貸服務和信息技術體系。
有支付的地方就有銀聯商務。伴隨著移動通信、大數據、云計算以及區塊鏈等技術的深度應用,銀聯商務的“支付+”系列創新產品正源源不斷輸出,并持續深入地參與到各地的精準扶貧、扶農助農工作中,讓電子支付服務走向鄉村田野,為普惠金融打開更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