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青年報報道,3月2日,蘇偉的妻子林麗(化名)因為肺部嚴重感染搶救無效死亡。此前林麗感冒數天,高燒數天,卻始終沒有去醫(yī)院看病,也沒有吃任何藥物,而是喝著果汁,任由發(fā)燒,“她說她老師說這是身體在排毒”。林麗喝的果汁、吃的產品都來源于一家有名的直銷企業(yè)——如新,而林麗自己也是如新的業(yè)務員。
無獨有偶,就在同一天,有媒體報道,湖南郴州一曾姓女子由于盲目注重養(yǎng)生,竟然在家中為自己靜脈輸注鮮榨果汁。經過五天的緊急救治,曾女士各器官功能才逐漸改善,病情趨于好轉。
一個是“發(fā)燒喝g3果汁、感冒喝g3果汁”,信奉果汁治百病,一個是特別鐘愛養(yǎng)生之道,“只要聽說對身體好,都想去嘗試一下”。或許在旁觀者看來,要看穿這樣的荒謬并不難。但是,一而再的荒誕悲劇證明,現實中誤入養(yǎng)生圈套,或者說被各種“靈丹妙藥”“洗腦”的人,遠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多。甚至,它的分布是跨階層的,從販夫走卒到光鮮的明星、官員,都不乏其擁躉。比如,前不久某香港明星就因在微博曬自己到國外喝油排毒,引發(fā)爭議。
檢視這類悲劇,我們或許可以找到諸多具體的原因。比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保健、養(yǎng)生有了更多“支付”能力,同時身處壓力社會,生活上的焦慮又會讓人急于擁抱某種“健康”狀態(tài),這很容易制造一種社會性的“病急亂投醫(yī)”場景;而網絡社會,信息傳播的便利,又讓各色真真假假的保健、養(yǎng)生信息防不勝防;另外,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素來有對“靈丹妙藥”的執(zhí)念……
但是,保健、養(yǎng)生悲劇的屢發(fā),又不僅僅是認知或觀念偏差導致的危機。面對此種情形,僅僅是加強科普也是遠遠不夠的。時下,無論是在微信朋友圈還是在更廣意義上的互聯網信息中,各類可疑乃至明顯反常識的養(yǎng)生觀念和養(yǎng)生產品的推介,可謂大行其道。而對于此類混亂信息,基本沒有相應的過濾和干預機制。甚至一些可疑產品還能夠堂而皇之地在媒體上做廣告,利用巨額的廣告投入給公眾“洗腦”。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保健、養(yǎng)生悲劇的多發(fā),更是社會治理上的某種缺陷所致。試想,如果可疑的養(yǎng)生信息和保健品的宣傳,能夠有更多的“阻力”,本不至于造成如此大的現實殺傷力。比如工商總局在2017年通報的15個虛假廣告案例中,藥品保健品就占12個。近年來雖然對于保健品廣告,在法律上有了進一步的規(guī)制,但是執(zhí)行情況并不理想。應該看到,各種魚龍混雜的保健養(yǎng)生類信息,其直接危害并不僅僅是具體產品的虛假宣傳,一些看似單純的養(yǎng)生信息,實際上多是帶著隱蔽的利益訴求,很可能就是為某款“產品”精準炮制的。在這個角度,對于各類可疑的養(yǎng)生概念及其產品,都理當建立更高的傳播和銷售門檻。
除了一般的保健品虛假宣傳和養(yǎng)生誤區(qū),這一領域還涉及一個行業(yè)性問題,即失控的直銷和變相傳銷的灰色土壤。去年年底開啟的權健風暴,在一定程度上揭開了這個行業(yè)的神秘面紗。但是,僅僅查處一兩家“龍頭企業(yè)”遠遠不夠。就以這次涉及的如新為例,它是一家來自美國的直銷企業(yè),于2003年進入中國市場,并于2006年獲得直銷牌照。但曾多次被指涉嫌虛假宣傳和傳銷,卻并沒有影響其銷售業(yè)績的“長青”。鑒于直銷行業(yè)的整個風評以及在客觀上與傳銷的強關聯,中國直銷行業(yè)到底何去何從,或許到了一個必須加以抉擇的關口。
養(yǎng)生、保健本身并無原罪,國民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也必然有其過程。但鑒于目前養(yǎng)生悲劇及其相關市場亂象的疊加,較之于觀念的改造,我們或許更應該對可見的養(yǎng)生謬論及其對應的市場亂象,予以及時有效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