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道(姜馨)6月18日,2019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在京啟動。此次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以“尚德守法 食品安全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由國務院食品安全辦、中央文明辦、市場監管總局、教育部等23個部門共同主辦。來自地方政府、食品企業、社團組織、科普宣傳、中小學校的代表結合各自領域的工作作了主題發言,闡述各方參與食品安全工作的責任義務、創新探索,為共同推動食品安全全社會共治共享所做的努力。
會議現場。栗世民攝
多維度保障食品安全
上海市副市長 許昆林
許昆林在發言中介紹了近年來上海市在完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等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取得的先進成果。
許昆林表示,上海市不斷強化黨政同責,完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各區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作為第一責任人,加強組織、制度、隊伍建設,健全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責任體系。連續多年將食品安全列入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重點工作和黨政領導班子績效考核,分值占比達3%以上。今年先后組織開展食品安全專項督查和食品藥品監管執法司法督察,督促各區、街鎮落實屬地管理責任。結合本次機構改革,確定29家單位為上海市食藥安委成員單位,并修訂完善各單位職責,強化綜合協調職能。
在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方面,實施兩個工程。一是實施“餐桌污染”治理工程,以大型活動保障為契機,長三角三省一市聯合開展糧食、肉制品、乳制品質量安全整治提升行動;持續推進“地溝油”資源化利用;強化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實現重點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追溯覆蓋率和信息上傳率兩個100%。二是實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出臺相關政策文件,發布團體標準,通過推動產業能級提升、優化保障環境,促進食品安全水平不斷提高。
在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方面,上海市持續推進依法監管、科學監管、智慧監管。在生產領域試點應用視頻監控信息識別預警系統,在餐飲行業推進“透明廚房”“視頻廚房”“互聯網+明廚亮灶”工程。此外,上海市還開展了食品安全自主管理、依托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組建食品安全社會監督員隊伍,建成86個社區食品藥品安全科普站,加大舉報獎勵力度,匯聚各方力量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確保全鏈條風險可控
中糧集團董事長 呂軍
呂軍介紹了中糧集團不斷改進和創新的工作方法,探索具有中糧特色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和體系。
呂軍表示,維護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是中糧集團立身之本。中糧集團把食品安全作為生命線工程,提出以“敬畏生命、客戶和自然”為核心的食品安全10項管理原則,畫出6條紅線,對食品安全問題實施“一票否決”。目前,中糧集團擁有完備的食品安全管理機構網絡和近6000名專職從業人員,為有效落實食品安全責任提供了堅強保障。
中糧集團完善管理體系,實現全覆蓋可追溯,建立了由7個模塊、17個子系統構成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確保全鏈條風險可控。搭建了集團—區域—工廠三級檢測體系,擁有實驗室220家、檢測人員4200多名,實現“檢驗項目、抽樣方案、檢驗頻率、檢驗方法、合格判定標準”五統一。建立了信息化可追溯體系,14家從事糧油食品行業的二級公司、1233家法定代表人企業實現ERP系統全覆蓋。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績效評估系統,設計食品安全風險指數,有效識別食品安全管理短板,推動中糧食品安全績效等級從2011年的2級提升到現在的7級。
中糧集團加強與國家有關部委的合作,積極參與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通過不斷完善涵蓋全產業鏈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發揮標準化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中糧集團還積極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升中國企業行業話語權。中糧集團作為主要起草人制定的稻米、小麥規格等ISO標準,實現了我國涉農領域主導修訂國際標準零的突破,每年可為國家節約數億元開支。2018年11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中糧集團與57家外商現場簽約,總規模超過530億元。
呂軍表示,中糧集團將進一步完善優化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與政府部門、業內同行、消費者一起,不斷促進食品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為維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作出貢獻。
科普傳播遏制謠言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鐘凱
鐘凱表示,目前食品安全謠言泛濫的趨勢已得到初步遏制,但要想從根本上改善消費者的食品安全認知,還需要在科學傳播上多下功夫,變被動為主動。希望能有更多的平臺、機構加入進來,共同探索打造食品安全科普新天地。
鐘凱說,謠言不僅影響消費信心,也對行業、產業帶來直接的危害。據不完全統計,2017—2018年,因食品安全造謠、傳謠被公安機關打擊的至少有169人,其中19人被追究刑事責任。強化食品安全科普傳播勢在必行,也迫在眉睫。然而,科普并非易事,常常面臨投入大、產出低、見效慢,公眾參與度低等問題。
最近,市場監管總局和互聯網平臺開展了一次探索性的嘗試,利用數字技術,引流海量用戶,以趣味答題的方式開展知識普及。這種科普形式擁有獨特的優勢:從參與情況看,5天超過1000萬人參與、12.7億次答題,預計整個答題賽季的數據還將翻一番。而且,90%以上的參與者向親友分享了學到的知識。
鐘凱指出,互聯網技術給食品安全科普帶來了強大動能和無限可能,除此之外,加強食品安全科普的協同共治,各方都需要有所作為。政府部門需要持續加大科普投入和扶持力度,將科普作為科學監管的重要突破口;媒體在進行食品安全報道時,需要堅持科學報道的精神,認真核實信息來源,多聽取專業的意見,不要片面追求流量和關注度;食品專業界也需要積極參與科普工作,播撒科學的種子,讓科技的力量造福大家的餐桌。
筑牢安全底線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校長 李志偉
李志偉從筑牢安全底線、注重營養均衡、推動“食育”教育落地3個方面介紹廣渠門中學保障校園食品安全的經驗和舉措,提出讓學生吃安全,讓家長放下心,把學校食品安全工作融入到教書育人的各個環節。
李志偉說,對學校而言,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不僅是壓力與責任的問題,它關乎孩子一輩子的健康基礎,是良知是底線。為筑牢安全底線,廣渠門中學建立了陪餐制度;安排校園食堂管理員和食品安全檢查員,每周隨機抽查兩次食堂后廚,全方位、無死角進行監督;嚴格落實每周帶量食譜公示制,讓學生吃得明白。
在注重營養均衡方面,李志偉表示,學校發現配餐公司盒飯不太受學生歡迎后,克服困難改由食堂現場炒制,供應水果、點心、酸奶、特色菜品等,滿足學生全面的營養安全需求。
李志偉說,學校的最大使命是教育,推動“食育”教育有效落地,使其成為伴隨學生一輩子成長發展的文化底蘊,應該是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提升點。為此,廣渠門中學抓準教育契機,不僅在學校食堂墻壁粘貼飲食衛生、均衡膳食、理性消費、謠言破解等宣傳內容,還在節日開展傳統飲食文化宣傳。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所屬的花市小學,把傳統的《三字經》進行了改編,換成了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的校園食品安全小知識,幫助孩子們從小養成食品安全科學觀念。
做食品就是做良心
同和居飯莊行政總廚 于曉波
同和居創建于1822年,被譽為魯菜泰斗、京城“八大居”之首,廣受消費者青睞。“我覺得,大家的好口碑不僅是夸味道,還包括對菜品安全的認可。”于曉波表示,做食品就是做良心,同和居對于食材十分重視,對供貨商的選擇近乎嚴苛,力求從源頭上保證食材品質安全。同時,對每一道操作工序都建立嚴格的食品安全管理規范,精益求精。“老字號、金招牌是同和居多少代人的心血與付出換來的,砸招牌可很容易,一盤菜就夠了。”于曉波說。
于曉波表示,作為老字號,同和居也跟上新時代。比如,率先啟動“陽光餐飲”工程,讓顧客明明白白消費;引入“神秘”顧客制度,敢于接受專業的第三方監督;參與餐飲業食品安全和營養管理體系示范工程等,形成了一套有目標、有制度、有考核的餐飲安全長效保障機制。
于曉波說,美食巧饌令人身心愉悅,餐桌更是千百年來寄托親情友情、感受生活美好的重要平臺。同和居希望所有的餐飲同行們能共同攜手,堅守誠信,做好本分,讓中華美食技藝和工匠精神代代傳承,讓中國人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