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座跨度超千米公鐵兩用橋四項關鍵技術無錫參與兩項
黃梅時節,江面能見度很低,站在嶄新的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兩座主塔間遠眺兩岸,隔著6公里寬的江面,張家港和南通兩地僅靠汽渡往來的畫面將一去不復返。“不僅張家港到南通不再‘望江興嘆’,無錫到南通也不再‘難通’,錫通兩地可實現一小時互通。” 上周三,記者到大橋建設現場采訪,令南通人、大橋項目部黨委書記袁博倍感驕傲的是,全球第一座跨度超過千米的公鐵兩用斜拉橋7月1日就要通車了。而讓無錫人自豪的是,大橋沉井、鋼梁、主塔、纜索四項關鍵技術體系,無錫就參與了兩項。
橫跨長江并不為奇,但建橋并不是簡單的復制。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主航道橋6座橋墩均采用沉井基礎,僅兩個主墩鋼沉井就有12個籃球場大、35層樓高,要將“定江神針”沉入江底,絕非易事。沉井下沉距離目標只有7米時,從之前每天可下沉1.2米變為一天只有幾厘米甚至紋絲不動。
“是什么卡住了橋墩的下沉之路?”這一下子急壞了大橋建設者。時隔兩個月,大橋項目部總工程師李軍堂聽人建議,不妨到無錫找研究深水探測的七〇二所試試。“很快,難題得到了解決,深潛器發現江底確有許多障礙物,大部分是古代的沉船船板、幾近碳化的樹木,為沉井基礎施工突破了瓶頸。”
走在大橋上,映入眼簾的一根根拉索組成兩個偌大的“三角形”,牢牢地“拉”住橋面,最高處相當于100層樓。“這座大橋是公鐵兩用橋,荷載重量大,對斜拉索要求非常高。”李軍堂表示,早在2010年大橋可行性研究階段,指揮部就找到了無錫企業法爾勝泓昇集團。經過長達4年的研發,法爾勝聯合合作單位找到了最好的材料配方和材料工藝,最終生產出了直徑7毫米的“最硬”鋼絲。法爾勝泓昇集團總工程師薛華娟表示,2000兆帕的強度刷新了國內斜拉索承載力紀錄,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單根斜拉索可吊起近1000噸重量,相當于600多輛小汽車。
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作為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中沿海鐵路大通道的咽喉工程,無異于打通了沿海鐵路的“任督二脈“,將為長三角一體化注入活力。“大橋是公路、高鐵和客貨混線‘三合一’的過江通道,實現了‘人暢其行,貨暢其流’一舉多得的功效。”大橋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張貴忠說,穿橋而過的通滬鐵路未來可以承載雙層集裝箱列車,上了通滬鐵路就等于上了全國鐵路網,無錫的貨物也可以搭上這趟“快車”。“還有一條經過大橋的通蘇嘉甬高鐵設計連通江蘇、浙江,它的開通也將進一步加強無錫與浙江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