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影響和全球市場萎縮的背景下,長三角區域如何用日益暢通的“小循環”來促進國內“大循環”、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如何發揮聯通國內外市場以及勇當科技創新先鋒的作用;如何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對此,人民網記者采訪了多位長三角區域的企業負責人,以及相關領域專家。
圍繞重點領域 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指出,“創新方式方法,圍繞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進行突破,以點帶面加快一體化進程。”基于一體化區域優勢,長三角地區正在加速形成生物醫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多個產業集群優勢,也吸引了大批企業在此深耕。
在和鉑醫藥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勁松看來,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是激發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一體化發展的提速為其帶來了更優的服務和更好的營商環境,加速了以和鉑醫藥為代表的創新生物醫藥企業發展。
王勁松介紹,和鉑醫藥是順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而成長起來的,在蘇州和上海設立運營基地和研發中心,布局并扎根長三角地區,同時在全球多地擁有商業運營和創新中心,形成國內國際雙聯動。
作為一家長期扎根于長三角區域的企業,蘇寧控股集團30年來的發展也離不開長三角一體化帶來的協同效應。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向記者表示,長三角區域新格局的形成,既繁榮國內市場,也為全球化注入新的動力,為企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張近東進一步表示,一直以來,長三角都是企業創新創業的熱土,是大家爭相布局的發展高地,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提速,不僅會為長三角區域的民營企業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更將推動國內和國外市場的領先企業落地長三角、發展長三角。
聯想集團的筆記本電腦研發和生產基地——聯寶科技,目前是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也選擇了扎根長三角區域,在安徽合肥落地。
對此,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向記者表示,推動供給側改革,擴大內需,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核心在于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推動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智能科技的發展。智能創新科技賦能各行各業,能夠推動傳統行業實現產業升級,增強實體經濟的韌性,同時實現實體經濟的“產業躍遷”,釋放效率紅利,邁向高質量發展。
作為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掌舵人,交通銀行董事長任德奇則表示,要不斷豐富長三角同城化服務功能、離在岸一體化服務功能、人民幣資產全球化配置功能和科創企業綜合金融服務功能;要助力長三角區域加快經濟和城市高質量發展、提升科技和產業創新能級、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 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搶抓長三角一體化機遇,參與長三角一體化建設已成為眾多企業的共識。那么,各行各業如何發揮優勢,助力長三角地區更好發揮科技“橋梁”作用?
對此,王勁松表示,希望充分利用專有的技術平臺和數據驅動的科研技術來推動下一代藥物的發現,并希望通過不斷創新和開拓合作,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提供關鍵技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通過打造高品質科研創新環境,吸引國際高端人才,以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科技創新加速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對于高水平科技供給,張近東表示,蘇寧正處于云化發展、開放賦能的新階段,將充分發揮智慧零售的優勢深耕國內消費市場,通過業態創新助力消費升級,通過品質供給保障民生消費,通過持續投資助力區域發展。同時,繼續深化國際化拓展,讓智慧零售與世界鏈接共享。
“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化資源為優勢,一方面深挖國內市場,加大投資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強自主創新,發展核心技術,在中國機遇中尋找企業機遇,爭取獲得更大發展。”張近東說。
另一家總部設立在長三角的企業朗新科技集團副董事長、創新事業群總裁張明平認為,在長三角區域,涵蓋了中國金融、科技、工業等眾多核心產業,人才的流通、跨區域的就業,促進了產業的快速發展,并放大了長三角地區的協同效應,而便利的交通在這其中發揮著顯著的“橋梁”作用。
張明平介紹,朗新將“產業互聯網”戰略與區域產業特點相結合,利用以“云、大、物、智、移、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應用,為長三角地區廣泛、多元的產業需求提供數字化轉型與運營服務,助力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數字經濟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崔震海向記者表示,長三角要充分實現資源的一體化整合,要徹底打破區域間壁壘,使資金、人才和科技要素自由流通,構建一體化的產業鏈和配套政策,充分發揮高水平高質量的科技創新優勢,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技術支持,同時可以通過技術產業化協助其他地區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國內大循環,加速全國形成高質量的新發展格局。
提高政策協同 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指出,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有利于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實現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強大的合力,促進高質量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既體現在產業的協同發展上,也體現在政策支持的相互配合、區域產業定位的相互協同上。
對此,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認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產業協同尤為重要,要重視物流的服務支撐,打通供應鏈,補齊產業鏈,推動產業深度合作,助力長三角區域提升協同力和競爭力。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但產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構現象。”徐冠巨表示,在新的形勢下,推進產業協同,需要根據長三角各地的經濟實力、技術力量、產業基礎,梳理不同產業的產業鏈、價值鏈與供應鏈,實現產業上下游深度合作,形成協同效應,這就離不開物流供應鏈的支撐服務。
王勁松則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期望:“希望三省一市既有各自重點發展產業的差異化定位,又能打造一致的服務標準,支持企業的長遠發展。通過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人才集聚優勢,并支持企業加大創新研發投入,從而支撐全國高科技水平供給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中國國際范圍的合作和競爭力。”
此外,推動長三角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也要充分發揮金融在要素市場資源配置、推動區域一體化戰略落地、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特殊作用。
“中國太保正在深入參與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發展,并投資長三角協同優勢產業基金20億元。特別在長三角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上,公司持續通過成本保險、產量保險和收入保險來提升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產業升級,擴大農村大病保險覆蓋面。”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董事長孔慶偉向記者表示。
中國銀聯執行副總裁胡浩中表示,中國銀聯則立足支付產業,吸引商業銀行、非銀行支付機構等支付產業上下游各方落戶上海。通過構建合作共贏的產業生態為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提供支持。同時,銀聯還在長三角地區的生活消費、民生保障、政務服務等領域不斷提升覆蓋面和滲透率。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肖超偉建議,“一體化”和“高質量”就要求長三角建立一體化的開放經濟體系、一體化的現代區域治理體系和一體化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長三角在發展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梯度優勢,因此,長三角各區需要根據自己的發展階段和地方特色,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凝聚更強大的合力,促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