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證監局披露消息顯示,由中國銀聯控股的銀聯商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銀聯商務”)已與中金公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擬登陸A股科創板。
天眼查App顯示,銀聯商務成立于2002年,總部設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是一家主要從事線下、互聯網以及移動支付的綜合支付與信息服務機構,其最大股東為中國銀聯全資子公司上海銀聯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55.54%。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銀聯商務受理各類交易127.3億筆、15萬億元,服務793.9萬家特約商戶,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綜合支付服務機構之一。不僅如此,銀聯商務也是我國最大的收單機構。據市場研究機構尼爾森發布的收單機構排名顯示,2018年銀聯商務在亞太地區收單機構排名位居第1位,全球收單機構排名位居第8位。
不過背靠中國銀聯這座大山,占盡先發優勢的銀聯商務在線上支付上卻“趕了晚集”。
根據易觀2020年第1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機構綜合支付市場交易份額占比統計,支付寶和騰訊金融分別以48.44%、33.59%的市場份額位居前列,排在第三的銀聯商務只有7.19%的份額。
交易量達15萬億元
實際上,剛接受上市輔導的銀聯商務,自2016年以來就不斷傳出要獨立上市的消息。
2016年7月,有媒體報道,銀聯有意將銀聯商務拆分獨立上市。銀聯商務也在同年10月引入光際資本產業基金成為其第二股東。對此,有分析指出,資本進場可能是為其上市做鋪墊。
一年后,銀聯商務發布公告,將“銀聯商務有限公司”更名為“銀聯商務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增至人民幣16億元,并完成工商變更登記。這一行為也被視為銀聯商務在為拆分上市而做準備。不過,正當資本市場滿心期待之時,屢次傳遞出將要上市的銀聯商務卻整整兩年沒有動靜。
直到2019年11月,銀聯商務才審議通過《關于銀聯商務上市方案的議案》等議案,明確了銀聯商務的上市意圖。這也重新點燃了資本市場及投資者對銀聯商務的好奇心。
但由于銀聯商務以及中國銀聯均不對外公布年報等經營數據報告,其經營情況也一直不為人所知。
不過在2018年,上海證券報獲取的一份銀聯商務融資材料介紹道,銀聯商務正處于Pre-IPO階段,已完成股改。還披露了銀聯商務2014年-2017年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19.8%、27.1%。在2017年,銀聯商務總收入為78.9億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6.57億元。
這一業績水平與國內一眾收單機構也不遑多讓,也正是如此,其估值也越發高漲。
據了解,2018年12月底,中海投資在上海產權交易所公開轉讓銀聯商務的867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0.31%,轉讓底價7150萬元。如果按照底價計算,銀聯商務的整體估值約為230億元。
這一數字在2014年僅為85億元,短短四年翻了近三倍。2014年4月雅戈爾將銀聯商務注冊資本的3.988%,以3.41億元的價格轉讓。據此估值測算,銀聯商務整體估值為85億元。
不僅如此,到了2019年,銀聯商務更是一路狂奔。據悉,2019年銀聯商務的總交易量達15萬億元,若按照14億中國人口計算,平均每人每年有1.07萬元是通過銀聯商務的收單體系發生交易。這一成績在國內市場上可謂“難逢敵手”。
目前的支付機構上市公司中,拉卡拉2019年的收單交易量是3.25萬億元,匯付天下2.2萬億元,移卡(樂刷)1.5萬億元。這也意味著,2019年銀聯商務的交易量是拉卡拉、匯付天下、移卡之和的兩倍有余。目前拉卡拉市值約300億元,匯付天下市值約35億元,移卡市值約220億元。
拒絕馬云,錯失線上支付機會
不過,盡管銀聯商務的收單業務優勢明顯,但在移動支付上,卻表現得不盡人意。對此,有很多人感到不解。在2017年,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也在銀聯十五周年內部信中發問:為什么資金實力、系統強度、風控能力上都是最佳水準的傳統金融機構,卻不能在移動互聯時代占得先機?
這一答案或許可以從最初“錯誤的選擇”中找到部分原因。
時間回到2003年。當時馬云的淘寶正進入發展時期,但沒有線上支付的存在,無論是便利程度還是交易成本,哪一個問題都讓馬云感到異常棘手。于是他找到剛成立不久的中國銀聯,希望他們能提供一個線上支付系統。不過馬云被拒絕了。有媒體報道,當時中國銀聯曾找人評估過這個項目的可行性,得到的結果是:想法很好,但是我們不想參與。
中國銀聯拒絕馬云的結果就是支付寶的橫空出世。馬云選擇自己另外搞一套支付系統,支付寶通過資金三方托管,解決了中國互聯網購物的信任問題,因此得以快速發展,很快成為互聯網上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服務。2004年,支付寶從淘寶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
2011年,銀聯商務也開始主動把觸角延伸到線上,2011年6月,中國銀聯正式宣布推出“銀聯在線支付”和“銀聯互聯網手機支付”業務,用戶無需開通網銀即可實現線上支付??上У氖牵@并未激起水花,銀聯商務對于線上支付的追求也被暫時“擱置”起來。
與此同時,支付寶開始在商家架設POS機,開拓線下支付市場,不過同樣不順利。2012年3月,支付寶推出物流POS支付方案開始布局線下,到了2013年8月,支付寶突然對外透露:“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停止線下POS機業務。
不過牢牢把控著線下支付的銀聯商務,在支付機構企業中依然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非金融支付機構企業綜合支付交易份額中,銀聯商務占比42.51%,支付寶20.37%,財付通僅占6.69%。
不過,令銀聯商務沒有想到的是,移動互聯網“爆發”了。
云閃付再難出頭
2015年,支付寶在移動支付市場的份額超過70%,微信支付也憑借龐大的用戶量異軍突起。
這時的中國銀聯迫切需要一個能在線上市場站穩腳跟的產品,于是“云閃付”出現了。銀聯商務也通過云閃付拓展了更多支付場景,打通線上線下。
據媒體報道,2017年10月由中國人民銀行啟動試點的移動支付便民示范工程,也推動了云閃付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移動支付便民示范工程覆蓋“十大便民支付場景”,包括公交地鐵、交通罰沒、醫療健康、菜市場、公共繳費、校園、食堂、自助售貨、超市便利、餐飲等。
隨著移動支付便民示范工程的推進,云閃付App密集上線上述場景,消費者在這些場景中只需一部手機,便可“一掃即可”。
不僅如此,除了“便民的生活場景”外,云閃付在銀行卡服務上也下足了功夫。據悉,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接入信貸及理財產品這幾類核心金融產品。因為信貸及理財等產品天然具有一定的使用周期,可高頻或多次交易,有助于提高用戶黏性。
事實上,支付寶更早就拓展了這些場景,銀聯商務并未取得顯著成效。
今年8月初,中國銀聯公布數據顯示,云閃付APP用戶數量突破3億,不過云閃付的用戶活躍度并不高。此前有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云閃付的日活不到2000萬。相比之下,支付寶全球用戶數突破12億,微信支付月活用戶突破8億。云閃付與之相比,巨大的差距顯而易見。
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在2019 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中,支付寶、財付通的份額共計為 93.8%,而包括銀聯商務在內的其他第三方支付份額只有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