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人類歷史發展潮流大勢,總結中國自身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傳承,多次強調要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始終崇尚和諧和睦、友好合作。“和合”理念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識,富有極其深刻的哲學思辨與中國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與民族性格,是新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基礎與價值支撐。
人類命運共同體內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需要依靠“和而不同”的思想共識
從本質上說,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是一種平等自主、相互尊重的良性關系。個人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小組成元素,在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運作的過程中起著最基礎性的作用。自然地理條件的不同、社會歷史環境的差異以及語言風俗習慣的差別等等,帶來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文化信仰上的差別,孕育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也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為方式、實踐認識活動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怎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和合共生,主張和而不同。《禮記》云:“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論語》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論,對于維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交往具有獨特的辯證智慧。一方面,和諧并不等于相同事物的簡單疊加,其本身也包含著差異和對立,是多樣性的有機統一。接受差異,是道德觀念上的一種共識,也體現為人與人交往中的寬容與尊重。面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應當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正確理解差異、尊重區別,以消弭隔閡,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另一方面,在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也應當充分尋求不同文化之間的共性特征,既要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和兼收并蓄的方式進行文化交流與傳播,用文化的同一性聯結吸納文化的差異性,也要搭建文化橋梁、摒棄文化偏見,在潛移默化中構筑基于文化理解與認同的新思維,在現實交往與文化傳播中形成尊重包容、和睦共處的價值觀。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習近平總書記在尊重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以寬廣的眼界和深刻的思索在更高層面上積極探索不同文明的相處之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要把‘和’、‘合’的傳統理念付諸彼此相處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是對不同文明差異性和平等性的生動詮釋,也是實現不同文明之間友好往來的必要條件。只有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通過文明對話的形式,各國人民彼此交流借鑒、取長補短,彌合文化差異產生的理念分歧,才能推動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內部人與人之間的真正和諧。
人類命運共同體內部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需要依賴“天人合一”的綠色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共商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天人合一”思想作為“和合”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獨特內涵與意義。從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角度看,“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統一體。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提倡“贊天地化育”“天地萬物為一體”,遵循“道法自然”“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認為人與自然萬物皆為同源,天道的自然是人道的根基,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人與自然之間應當是一種相互統一的和諧關系,人作為實踐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但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理應建立在現實的客觀存在之上,并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要充分尊重客觀現實和規律。“天人合一”思想不僅是傳統中國智慧對于主客體關系的深刻思考,也孕育了中華民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文化傳統和綠色情懷,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提供了基礎理念。
面對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和環境問題,人類只有回歸自然,才能走出困境。人類的生存發展離不開完備健康的生態空間,也離不開以自然資源為主體的物質資料,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需要人與自然的協調合作、和諧共生。無論是發達國家,抑或是發展中國家,都需要主動承擔生態環境建設的責任,積極應對全人類共同的生存危機。“天人合一”這一傳統中國智慧無疑為全球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更好范式。全球生態環境建設需要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三者的高度統一,生產發展是實現生活富裕的條件,生活富裕是生產發展的目的,而良好的生態環境則是實現生產發展和生活富裕所必須依賴的前提和必須堅持的保障,是從根本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天人合一”所強調的正是人與自然有機共生的綠色發展理念,這不僅是基于對自然規律更深層次的把握,更是人類實現永續發展的追求和理想,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化與融合。以自然之道去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是中國“和合”智慧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的新方案。
立足于全球背景,習近平總書記倡導在世界范圍內要樹立“天人合一”的綠色生態理念,在更高科技水平和意識觀念層面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與可持續發展,在公平、共擔原則基礎上開展應對生態環境變化的國際合作,構建全球生態治理新體系,形成共同商議、共同保護、共同管建的新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將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分享,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當前,只有世界各國自覺樹立起“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綠色生態觀,積極推行生態環境變革、建立嚴格長效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充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持續發展才會成為可能,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才能成為現實。
人類命運共同體內部不同社會之間的和諧,需要秉承“合作共贏”的價值追求
當今世界,人類處在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貿易保護、資源封鎖等有礙世界經濟合作的“逆全球化”現象不斷出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大同,和合共生,這些都是中國幾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不能獨善其身,而應該兼濟天下”。面對全球化困境與安全威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理念,為解決今天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周易》的“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強調要達到“太和”境界,賦予作為天下之大道的“和”以普遍的必然性與規律性;《中庸》的“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把“和”作為通達天下之“道”;《論語》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則蘊含著睦鄰友好、守望相助的美好期許。人類是休戚與共、風雨同舟的命運共同體,戰勝危機的人間正道唯有互相支持、團結合作。協調不同國家之間的關系,必須秉承“協和萬邦”“和衷共濟”的價值理念。堅持對話協商,構建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伙伴關系,才能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秉持“合作共贏”思想,堅持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引導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才能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秉持“共建共享”觀念,樹立共同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才能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邊機制、更加積極的區域合作,需要的是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共贏而不是“零和”,這才是人類社會和平、進步、發展的永恒主題。
為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筑持久和平、共同繁榮、普遍安全的和諧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重要倡議。共建“一帶一路”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和助力引擎,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傳統文化理念,是中國理念對世界的貢獻,目的是推動世界經濟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6月18日在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級別視頻會議的書面致辭中所指出的:“我們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團結應對挑戰的合作之路、維護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進經濟社會恢復的復蘇之路、釋放發展潛力的增長之路。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計利當計天下利”。“一帶一路”倡議順應各國要求加快發展的愿望,秉承“合作共贏”的價值追求,實現各國戰略對接、優勢互補,用實實在在的行動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實質,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提供了獨具中國智慧的全新范式,必將有力推動不同社會之間和諧共處的最終實現。
總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戰略思想深刻體現了中國將自身發展同世界發展相統一的全球視野、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合”理念強調在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戰略思想的過程中,充分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不同社會之間的和諧共生,這一理念為新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