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振興過程中,如何破解農村人才匱乏難題?如何避免“外來人才干、本地人才看”?如何防止“外來和尚亂念經”?如何讓外來人才和本地人才最大化發揮合力作用?圍繞這些問題,我們組織策劃并編輯刊登了5篇評論文章。有的關注“走出去”的鄉村精英人才,有的聚焦退休“進城一代”,有的思考鄉村人才來源,有的探討引才用才機制,對人才振興問題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討論,對于認識人才振興、破解振興難題等多有啟發。總結說來,要想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當把握好集聚人才和用好人才兩大著力點。
集聚人才首先要挖掘本土人才。鄉村人才振興需要各類人才,在這其中,本土人才在數量上占多數,在空間上帶不走,在時效上最長久,扮演著重要的主體角色。挖掘鄉村本土人才,不僅僅是出于理論的判斷,也是出于現實的考慮,因為“民間有高手”。稍加尋找不難發現,鄉村有不少的“田秀才”“土專家”,他們或者是種植養殖能手,或者是鄉土設計建筑師,或者是民間非遺傳承人,或者是鄉村教師醫生等。這些人生于鄉村、長于鄉村,對鄉村有感情,對發展有期待,愿意為鄉村振興發光發熱,一定要挖掘他們的潛力,激發他們的動能,讓他們全程深度參與鄉村振興工作。
其次要吸引返鄉人才。現在很多鄉村,被人稱作“996138”部隊,意思是說,村里多半是留守老人、兒童、婦女。在一些鄉村,青壯年少,青壯年人才尤其少,這種情況是不同程度存在的。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村沒有人才,農村人才除了留在農村的本土人才,還有離鄉進城的外出人才。這部分人,雖然現在不在村里生活了,但農村有他們的親戚朋友,有他們的成長記憶,有他們的情感維系,縱然走得再高再遠,他們的根也扎在故鄉的山水林田之間。他們或者學有所成,有穩定的工作;或者歷經打拼,有自己的事業;或者已經退休,有反哺的想法。這些人有認識、有能力、有資源,要創新方法,吸引他們為鄉村振興多多出智、出力、出錢。
最后要引進下鄉人才。本土人才、返鄉人才,都屬于農村熟悉人才;下鄉人才,則屬于農村陌生人才。雖然目標鄉村對他們不熟悉,他們對目標鄉村也不熟悉,但這些下鄉人才,在情感上愿意下鄉,在能力上適合下鄉,其中一些人還自帶某行業、某企業、某單位的各類資源要素,吸引他們下鄉,或者可以發揮“頭雁效應”,引領鄉村發展方向;或者可以發揮“鯰魚效應”,激活鄉村發展動能。各鄉村對于下鄉人才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有的地方需要鄉村教育人才、有的地方需要鄉村醫療衛生人才、有的地方需要鄉村企業人才、有的地方需要鄉村建筑人才等,所以吸引下鄉人才,各地要因地制宜、各取所需。
就人才振興而言,集聚人才只是基礎,用好人才才是關鍵。有一手好牌,就有了獲勝的基本可能,但如果不講究戰略戰術、不注意方式方法,一手好牌也有可能被打爛。所以說,人才振興既要集聚人才,更要用好人才。
要讓每個人才有施展才能的空間。一些地方集聚了不少外來人才和本地人才,這本來是好事,但在用人過程中,卻出現了“外來人才干、本地人才看”的現象。鄉村振興,應該最大化發揮每一類人才、每一個人才的作用,不能說好不容易把人才集聚起來了,卻因為考慮不周、使用不當,使得一部分人才處于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情況。外來人才有外來人才的優點,本地人才有本地人才的長處,在使用人才的時候,要做到“一個都不能少”,為每一個人才提供用武之地,讓他們能夠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盡心、盡情、盡力施展各自的才能。
要讓全部人才能夠發揮協同效應。有基層干部說,人才少了有少的煩惱,人才多了也有多的煩惱。少的煩惱好理解,多的煩惱如何理解呢?原來人才多了,這么多人集聚在一起,如果使用不當,就會發生“外來和尚亂念經”“三個和尚沒水吃”等問題,到時候,各類人才你打你的鼓、我敲我的鑼,又如何唱得好鄉村振興這臺戲呢?所以說,人才振興一定要注重通盤考量、統籌使用,要考慮到每一個人才的優缺點和每一組搭配的長短處,從而優化組合、提升效用,讓各類人才能夠“聚成一團火、散作滿天星”,讓集聚起來的人才能夠切實發揮協同效應,實現1加1大于2。
綜合說來,人才振興尤為關鍵的是,引才用才要有長效機制。鄉村振興是個長期戰略,人才振興必定是一個長效工程,這就決定了在引才用才上,不能今年引了用了,明年就不引不用了;不能上級重視就引一下用一下,上級不重視就不引不用了;不能風頭正盛的時候就引一陣用一陣,風頭過去了就不引不用了。為此,應該建立健全長效的引才用才機制,讓引才用才更多地由人才需求實際、人才匹配實際說了算,使得無論是在脫貧攻堅時期,還是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時期,抑或是在鄉村振興深度推進時期,都能持續地、科學地、合理地引才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