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中國營商環境的改善引發全球關注:世界銀行《2016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排名全球第84位;在《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已躍升至第31位。中國已經成為自2005年以來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大型經濟體。
我國營商環境改善如此顯著,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頂層設計、強力推動。2015年,我國在全國范圍內啟動“放管服”改革。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9月10日,“十三五”期間,僅以國務院名義出臺的優化營商環境有關紅頭文件就多達47份,涵蓋了各個方面,極大地解決了企業的堵點、痛點,不僅增強了企業獲得感,也提升了企業投資信心。
營商環境改革加速推進,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鼓勵先行先試、及時推廣經驗。從江蘇宿遷的“一照一碼”到上海自貿試驗區“證照分離”改革;從浙江的“最多跑一次”到北京的“一次不用跑、5天全辦齊”……這些來自基層的創新,最終在全國推廣。基層是接觸企業的一線,更懂企業的“痛點”所在。激發基層的積極性、主動性,改革措施才能更加接地氣、有實效。
當前,中國經濟正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深度融合,中國必須同全球營商環境最優秀的經濟體開展競爭。在此背景下,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必然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目標之一。
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當前我國發展外部環境的挑戰因素明顯增多,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對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對此,全國上下應當形成共識,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找到差距、向優看齊,在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等各個領域啃硬骨頭,讓優秀的營商環境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