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國資委、證監會等六部門7月2日聯合發布《關于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準確把握培育發展優質企業的總體要求、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格局、提高優質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等10個方面的指導意見。
制造業優質企業“優質”在哪里?是在于發展的高質量,在于企業的技術創新、管理水平、專業化能力以及經營效益等各方面都有別于一般企業,這些企業具有更強的創新能力、競爭性和發展活力。培育制造業優質企業,不僅包括培育主業突出、綜合實力強大的企業集團,更重要的是培育在各自細分領域全球領先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業鏈領航企業。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黨的十八大以來,優質發展一直是黨中央高度重視和竭力追求的重點戰略,《中國制造2025》明確,要以“質量為先”作為發展方向,“質量強國”被寫入“十三五”規劃。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發布,這是首次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出臺關于質量工作的綱領性文件。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踐行“質量第一”,唯一出路就是實施優質制造,培育制造業優質企業,推動質量變革。
毫無疑問,中國牢牢占據著制造業產量全球第一的國際地位,但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嚴峻,在整體質量競爭力上無法排進世界制造大國的前列,全國各區域、制造業各行業領域、制造業各行業內部等不同層次之間仍存在發展不平衡問題。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品牌效應不強、產品質量整體競爭力不足等問題,是我國推進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急需突破的主要障礙。
在實現轉型升級發展,全面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作為制造業領域的先鋒,廣大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產業鏈領航企業將承擔起更加重大的歷史責任。正如《意見》提出,力爭到2025年,梯度培育格局基本成型,發展形成萬家“小巨人”企業、千家單項冠軍企業和一大批領航企業,這些優質企業培育成型,將是我國參與世界制造業競爭,比肩美國制造業再造計劃、日本工業復興計劃、德國“工業4.0”的強大底氣。
當然,要實現質變的跨越不可能一蹴而就。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需要進一步提升質量技術基礎,填補關鍵核心技術空白,解決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和“卡脖子”問題。同時,計量、認證、標準、檢驗檢測等質量基礎設施要素同步跟進,充分發揮作用。
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國工業基礎能力。中國是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生產能力的制造業大國,但我們全而不強,解決基礎工藝落后,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壓力重、企業運行效益低等問題,需要打牢工業基礎能力,補齊短板,進一步構建完善強力的工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實施創新和質量雙輪驅動。
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還需要進一步構建促進優質企業發展的生態系統。如優化行業產品和服務質量,培育社會整體的誠信信用,維護公平競爭的良性市場競爭格局等。大數據時代和互聯網+經濟倒逼政府行政和質量監督檢查機制不斷更新,新業態、新模式倒逼市場監管、行業標準、立法保障不斷完善,在如此大背景下,全方位構筑優質的生態系統對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