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循著紅色記憶看深圳”系列采訪活動走進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簡稱“深汕合作區”),中央、省、市十幾家媒體組成采訪團,感悟老區紅色文化精神內涵、特區再出發澎湃動力,深入了解深圳第“10+1”區以“特區帶老區 實現共同富裕”的砥礪進程。
此次活動由深圳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市委宣傳部主辦,深汕合作區黨政辦承辦。
探尋紅色印記
老區精神歷久彌新
深汕合作區是創業的新區,也是革命的老區。
活動中,媒體采訪團先后參觀了位于深汕合作區赤石鎮的紅四師革命舊址、中共江南地委擴大會議舊址、大安峒革命烈士陵園等紅色印記。據介紹,赤石鎮是周恩來、徐向前、曾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王作堯等革命前輩活動過、戰斗過的地方,是東江縱隊第六支隊和海陸豐中心縣委成立及從事革命活動所在地,是著名的海陸豐革命老區的一部分。新中國成立后,有100多名犧牲的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被評為烈士。
沿著深汕合作區赤石鎮大安公路一路向東,行至三角坑村附近,遠遠地就能望見大安峒革命烈士墓園,坐落在綠水青山間的烈士墓園,莊嚴肅穆。今年4月,大安峒革命烈士陵園被納入深圳市“四史”學習教育實踐基地。
“在1948年底召開的中共江南地委擴大會議期間,村民們還上山幫助放哨,一旦遇到突發情況,他們會在山上搖晃樹木,以‘消息樹’的方式傳遞敵情。”中共江南地委擴大會議舊址位于赤石新杏村曹氏祖祠,舊址講解員、祖祠后人曹顯水告訴記者,村里年輕人參軍擁軍意識強,60多戶的新杏村有多家掛著“烈士之家”“光榮之家”的牌子,這都與當年的革命精神傳承分不開,把紅色革命基因一代代傳下去。
補短板強弱項
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攻堅
金秋時節,走進深汕鄉村大地,媒體采訪團看到拖拉機往來運送綠化土,挖掘機清理建筑垃圾,環衛工人和村民穿行在村莊房前屋后、道路兩旁、河道池塘的邊角旮旯清淤泥、除雜草、掃垃圾……“向臟亂差開戰 向干凈整潔看齊”——當前,深汕合作區正在打響一場為期一個半月的人居環境整治攻堅行動。
深汕合作區下轄34個行政村、187個自然村、5個社區,是深圳唯一擁有農村的區域,也是深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但由于底子薄、基礎差、“缺課”多,人居環境這塊短板要補齊。為此,深汕合作區在攻堅行動中探索新思路、新機制、新舉措,區、鎮、村三級聯動配合,共同發力“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等“五美”專項行動,以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夯實鄉村振興基礎,尤其是著力探索建立長效管護機制,為新城建設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打造更堅實的基礎環境。
根據相關行動方案,此次人居環境整治攻堅行動要求在12月10日前完成全域的村莊、田園、水體、道路沿線和在建工地的全面整治,同時結合深汕特色,加強對在建工地施工圍擋、工棚、揚塵污染的管控。此次攻堅行動建立了一種特色鮮明的新機制——不再是區、鎮、村逐級向下傳導壓力、派發任務,而是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理念,發揮鎮村主動性,實行“鎮村吹哨、部門報到”。
活動中,媒體采訪團還先后到赤石鎮明熱村和新厝林古寨,探訪深汕合作區人居環境整治攻堅行動進展和階段成果。明熱村包括高一、高二、旱田、四季四村,集聚了歷史文化遺跡、溫泉等資源。相對而言,明熱村人居環境基礎較好。媒體采訪團注意到,在此次人居環境整治攻堅行動開展之后,明熱村村容村貌有了進一步提升。新厝林是深汕合作區唯一一座沒有現代建筑物且古風古貌保存完好的古寨,是當地林氏先祖創建的族群聚落,始建于明代末年,現在還有村民居住其中,歷經歲月侵襲,更添古色古韻。
記者了解到,深汕目前187個自然村正在抓緊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攻堅。全區統籌給每個自然村一筆資金,以垃圾清理、環境整治、綠化提升、景觀小品等方式“扮靚”家園,由點及面,“共建共治共享”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深圳商報記者 劉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