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我國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將更加完善,政府保障基本、社會多元參與、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基本形成。這是國家發改委等21部門近日發布的《“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明確提出的發展目標。據了解,此次《規劃》將公共服務體系按照“基本”與“非基本”進行分類,覆蓋了教育、養老、醫療、住房等多領域。未來五年,我國公共服務如何實現從“有”到“優”,從均等化到普惠化?在1月11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介紹。
縮小地區、城鄉、人群差距
在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看來,“要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廣、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邊遠地區和生活困難群眾傾斜,加快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的軟硬件短板和弱項。”
例如,在兜底性養老服務方面,《規劃》鼓勵有條件的設施向低保、低保邊緣、重殘、計劃生育特殊家庭和原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的老年人提供低償和無償集中托養服務。
目前在居家養老上門醫療方面,需求就與實際情況有較大差距。北京市石景山區中醫醫院院長李鴻泓在調研中發現,23.53%的家庭認為上門醫療服務的水平有限或存在醫療安全風險。同時,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由于人員配置不足、醫療風險升高、上門服務收費低廉等原因,對上門醫療服務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鴻泓建議,針對失能、半失能的老人,統一醫療服務流程,制定居家養老評估、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等服務標準。同時,通過“互聯網+”醫療的推進,也可以避免老年人往返醫院的奔波。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王鵬也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可以充分利用遠程醫療、遠程教育、“互聯網”+公共服務等信息技術方式,因其邊際收益遞增,邊際成本遞減,有助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在義務教育方面,“十三五”期間,全國已有96.8%的縣(區)實現了基本均衡發展。在此基礎上,《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將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將健全義務教育的政策保障體系,加快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群體教育差距。
為了保障教育均衡,除了保障足夠的公辦學校學位供給,因地制宜加快城鎮學校擴容增位之外,教育部發展規劃司負責人晁桂明還特別強調,要嚴禁發達地區、城區學校到薄弱地區、縣中搶挖優秀校長和教師。
實現“幼有善育、住有宜居”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公共服務水平與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城市或區域治理能力密切相關,對于當前的市場來說,以一定的經濟基礎作為依托和支撐,有利于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
從“十三五”時期政府必須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到“十四五”時期覆蓋更多領域并提出更高要求,非基本公共服務還將在哪些方面提質升級?
此次發布的《規劃》首次將非基本公共服務納入其中:推動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付費可享有、價格可承受、質量有保障、安全有監管,逐步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
今年以來,隨著“三孩”政策的實施,普惠性托育服務越來越成為剛需。國家衛健委婦幼健康司司長宋莉介紹,將不斷擴大普惠性托育服務,指導各地大力發展質量有保障、價格可承受、安全、方便、可及的普惠性托育服務。到2025年,努力實現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4.5個。
晁桂明也指出,將推動各地適應生育政策調整,以縣為單位優化普惠性幼兒園的布局規劃。在城鎮新增人口、流動人口集中地區和農村地區新建、改擴建一批幼兒園,加強城鎮小區配套管理,加快補齊普惠性資源短板,進一步提高學前教育普及水平。到2025年,全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0%以上。
在普惠性住房保障方面,《規劃》也提出要求,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要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解決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以建筑面積不超過70平方米的小戶型為主,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質市場租賃住房租金。同時,將多種手段擴大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范圍,使住房公積金公共服務惠及到更多的靈活就業人員。
政府、社會、市場多元參與
對于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歐曉理強調,要積極推動政府、社會、市場多元參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供給也正是《規劃》中多處體現的原則。
“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兜底的基本職能,而非基本公共服務,有較強的公共屬性,它是付費的,與日常生活和國計民生都密切相關。”王鵬說,“這樣的領域,如果完全由政府來做,不一定做得好,資金、精力有限,相對來說也不夠專業。需調動社會化資本共同參與,可采取跟社會化資本合作的方式實現。”
江瀚對此指出,“當前的公共服務更多地偏向于政府公共產品,具有非營利性、非競爭性,這些屬性意味著它很難再形成一套有效的商業模式。那么,在頂層設計層面,需要對這些民間資本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讓其具有盈利的可能”。
要實現多元主體參與,并在企業收益和服務質量上有保障,這就需要做好降成本、促普惠、強監管三個方面的工作。
歐曉理解釋道,降成本,就是要統籌用好規劃、土地、投資、稅收、金融等多種支持政策,幫助降低服務成本,提升運營效率,擴大服務供給。促普惠,就是按照保本微利、優質優價、節約資源、公平負擔的原則,加快理順公共服務價格,引導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主體提供與當地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相適應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遏制過度的逐利行為。
“強監管,主要是構建責任清晰、多元參與、依法監管的服務質量治理和促進體系,強化政府事中事后的監管能力,健全公共服務機構的評審評價體系,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推動提高服務質量。”歐曉理說。
(北京商報記者楊月涵呂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