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要‘回家了’!”5月底,余杭區良渚街道小洋壩農居點一期(小洋壩家園)集中交付,592戶回遷居民期盼已久的大喜事終于塵埃落定。
小洋壩村12組的村民郁平早早做了“收房攻略”,交付當天一家人一起上陣“驗收”。郁媽媽負責仔細檢查新家各處,郁爸爸麻溜地打開水電表核對數據,老兩口對房子質量和小區配套都很滿意。而郁平則已在考慮裝修事宜,“這里略微改造下,空間就足夠放一臺兩門冰箱;次臥給兩個孩子,放一個上下鋪,再擺放兩張書桌……”
品質安置房里的美好新生活正在開啟,老小區的改造路也越走越寬。
上城區望江街道清泰門社區的居民裘偉民最近發現,住了十幾年的老小區,正不斷散發“新鮮感”:門口的路鋪平了,門頭也煥然一新,環境正變得大不一樣。“等老舊小區改造完成,社區配套用房建起來,我們這些喜歡歌舞的退休老人也能有個活動室排練了。”他滿心期待著。
住得好,不僅是城里人的“心頭事”,也是村里人的“頭等事”。
說是“頭等事”,以前卻也是件“煩心事”。“建房申請表雖然可以直接交到村里,但是選房型、弄設計圖紙等要跑好多路去鎮上或市里,麻煩!”不過,最近一次建房審批體驗,讓建德市下涯鎮春秋村村民胡一民將“差評”改成了“點贊”,“現在只要到村里服務大廳,在交互機上登錄杭州農房建設智慧管家系統,就能線上遞交建房申請,還能VR看房型、查建材價格、找靠譜工匠,回家后還能在‘美麗農房’小程序上查看審批流程和結果,又快又方便。”
在杭州,安居正成為城鄉群眾樂享共富的幸福底色。
“城鄉建設,事事關系民生。而住房,是基礎,也是最大的民生。”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全市城鄉建設系統從群眾最關心的“住”的問題入手,通過深入實施城中村改造、回遷安置提速、老舊小區改造、農房改造提升、農房建設管理“一件事”改革、農村危房動態清零等,推動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同時,通過實行安置房項目直接相關配套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老舊小區“綜合改一次”補足配套功能及周邊服務設施、公共空間、公共資源共建共享,和城鄉綠道建設、小城鎮綜合整治、美麗城鎮建設等,持續推動城鄉基礎設施提升和公共服務均衡。
自2016年啟動城中村改造五年攻堅行動以來,杭州已基本完成主城區246個城中村的改造,安置房項目實現“應開盡開”;2019年至2021年底,全市已累計完成714個小區改造,惠及住戶近36萬戶。“十三五”期間,新建農房7.65萬戶,改造農村困難家庭危房11228戶,實現農村困難家庭危房動態清零,創建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134個和美麗鄉村325個,149個小城鎮實現了華麗蛻變,受益人群超過200萬。
邁入“十四五”,在“住得好”的共富實踐上,杭州持續走“深”走“新”。
作為浙江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引領性標志性工程,杭州以領跑姿態不斷探索和推進未來社區建設,持續推動有條件的小區整合現有資源,以數字化、智慧化改造和“三化九場景”功能嵌入,增補優質社區公共服務配套,推動從“造房子”到“造生活”的迭代升級,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園,高水平建設共同富裕城市基本單元。
而從一套房子、一個社區到一個城鎮、一片風貌區,杭州城鄉建設促共富的實踐覆蓋面不斷拓展,縱深度不斷延伸。
“我們以系統重塑的新理念促進城鄉風貌大提升,通過立足全域、因地制宜、點面結合、集群化開展整治提升樣板項目、樣板區域建設,探索一條城鄉風貌整治提升的科學路徑,構建城鄉統籌協調、區域均衡發展新格局。”市城鄉風貌整治提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建委)負責人介紹,一年來,全市已累計推動建設未來社區118個、城鄉風貌樣板區試點37個,創成首批省級未來社區11個、城鄉風貌樣板區3個,數量全省領先。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我們繼續以高品質城鄉建設彰顯鮮明人民城市屬性,把老舊小區改造、未來社區建設、回遷安置提速等做深做透,塑造高品質人居環境;把城鄉風貌整治提升、農房建設管理‘一件事’、美麗城鎮創建、綠道網建設等做細做精,高水平繪就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在促進共同富裕上率先破題、示范先行。”市建委負責人還表示,將在保障和服務民生的基礎上加快提升城市基礎設施能級,加密城鄉路網建設,統籌地下空間高效開發,加快給排水設施能級提升,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強化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形成與國際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綜合承載力,為打造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窗口城市貢獻城建力量。
(記者 王莉莉 通訊員 杭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