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傳染病,母嬰垂直傳播是兒童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重要途徑,因不良妊娠結局導致兒童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已成為全球巨大的公共衛生問題。
3月1日上午,2023年廣東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工作推進會在廣州召開,《廣東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行動計劃(2023—2025 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正式印發。
(資料圖)
3月1日上午,2023年廣東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工作推進會在廣州召開。
廣東省消除母嬰傳播工作13項核心指標
已達到世衛組織消除母嬰傳播目標要求
我國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試點項目工作于2017年9月啟動,云南省、浙江省、廣東省為國家試點省,廣東省深圳寶安區、陽江陽東為全國試點項目地區。2020年12月,深圳市寶安區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專家組現場評估。在試點的基礎上,廣東省全面開展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工作。
“到目前為止,我們避免了近5萬的兒童母嬰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雖然消除母嬰傳播在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防治中是一個很小的切入點,但這件事對于孩子本身、孩子家庭,都是意義重大的,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愛的傳播”,國家婦幼中心孕產保健部主任王愛玲表示。
國家婦幼中心孕產保健部主任王愛玲在2023年廣東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工作推進會上。
廣東省衛健委婦幼處處長黃毓文介紹,在各級各部門共同努力下,廣東省消除母嬰傳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22年12月,廣東省艾滋病母嬰傳播率1.65%、先天梅毒報告發病率4.26/10萬、乙肝母嬰傳播率0.56%,13項核心指標均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消除認證要求。廣州、深圳、佛山、江門四個第一梯隊地市已通過省級消除評估認證。
另一方面,廣東省推進消除母嬰傳播工作中仍然存在針對流動人員、青少年、高危人群等群體的服務管理不到位、數據質控未落實、實驗室操作流程不規范、基層檢測能力不足、社區參與程度不高等問題,需要查漏補缺,盡快補齊短板。
廣東省衛健委婦幼處處長黃毓文在2023年廣東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工作推進會上。
孕早期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檢測率要達80%以上
為此,《行動計劃》從規范開展預防母嬰傳播服務、提升預防母嬰傳播數據質量、加強實驗室管理、保障感染者權益、建立市際“一對一”結對幫扶行動等5個方面部署了14項行動內容。
在預防育齡婦女感染方面,《行動計劃》提出,嚴格落實艾滋病、梅毒及乙肝防控政策、規劃和措施,切實做好流動人口、青少年、低收入人群、單陽家庭等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干預服務,減少新發感染。結合婚前保健、孕前檢查、青少年保健、性病防治等常規醫療保健服務開展預防母嬰傳播健康教育和咨詢,引導新婚夫婦、備孕夫妻雙方盡早接受檢測,及早發現感染育齡婦女,及時提供干預措施,指導科學備孕。
最大限度及早發現感染孕產婦方面,要求完善孕早期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檢測服務流程,孕早期檢測率達到 80%以上。
在規范診治感染孕產婦及所生兒童方面,《行動計劃》要求,各級有條件的婦幼保健機構建立孕產婦“母嬰健康 E 門診”,提供病情監測與評估、規范用藥、安全助產與科學喂養等“一站式”服務,并建立兒童“母嬰健康E門診”,規范對感染孕產婦所生兒童隨訪管理。
3月1日上午,2023年廣東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工作推進會在廣州召開。
在數據收集與管理方面,《行動計劃》要求,強化對預防母嬰傳播數據采集、報送、使用全過程管理,切實提高信息安全意識,指定專人管理,有效保護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
在保障感染者權益方面,《行動計劃》也提出了若干措施,包括營造無歧視的醫療環境,協同相關部門落實社會保障政策,幫助感染者家庭獲得救助,積極支持社會組織參與消除母嬰傳播行動,等等。
把準媽媽的檢測報告都堆在一起讓患者自己找?第三方護工對陽性孕產婦“口無遮攔”?在進行相關評估細則解讀時,國家婦幼中心孕產保健部研究員王前明確,上述很可能泄露孕產婦隱私、不妥當的行為是需要改進的。在營造無歧視性醫療環境方面,《行動計劃》囊括了各項細節要求,如對醫務人員和相關服務人員進行反歧視培訓計劃;在保障感染者權益方面,醫務人員需要積極救治可能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做好診療記錄,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配合調查,等等。
為解決地區間衛健服務水平不均衡的問題,《行動計劃》提出,發揮廣州、深圳、佛山和江門第一梯隊地市的帶頭作用,總結經驗,結對幫扶第二第三梯隊的地市,以點帶面推動全省21個地市共同實現消除母嬰傳播認證達標。
采寫:南都記者李文 通訊員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