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三國屬于我國一段非凡的戰亂年代,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亂世,才讓時勢成就了無數的英雄,也為后世留下無數傳奇故事,但是在這些故事中,有很多是后人編撰的,只有很少數的才是屬于史實的。
再加上三國距今已有1800來年太過于久遠,現在的人們也只能依靠一些歷史遺留線索來推演當年的歷史真相,這樣難免會出現各種偏差。
提及三國,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起劉關張,下面我們來說說張飛這個人,張飛的形象在小說中的戲份較多,但在正史上卻并沒有那么多,在正史中張飛僅有兩次高光時刻,一為長坂坡,二為蒙口。
(相關資料圖)
對于長坂坡,相信很多朋友都不陌生,小說中張飛在當陽橋暴喝一聲,嚇退十萬曹兵,但這并不是正史所記述的,無疑是后人的夸張與杜撰。
假如歷史上真有此事,那也不會如小說那樣描述,因為在古代即使你再厲害,也無法單槍匹馬橫掃千軍,因為真實古戰場個體力量在整體戰爭中并不重要,否則真就成了“三國無雙”。
所以,大家在對歷史進行分析時一定具體分析歷史真相,不要從眾地只相信杜撰故事。就像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主題一樣:張飛與馬超二人,武力是否屬于一個等級?平心而論,后人對張飛的評價是完全超于馬超的,無論在個人形象還是作戰方面也都是如此。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狀,皆是因為小說《三國演義》太深入人心所致,一部小說讓大家了解了張飛這個人物形象,進而導致我們對張飛的評價不斷上升,但在小說《三國演義》現世之前,張飛與馬超在歷史上地位是完全顛倒的。
在正歷《三國典略》中這樣描述馬超:“馬孟起,西涼豪杰,父騰溺后,率西涼軍眾十萬余眾,自號天威將軍,東入關與曹操開戰。”這句話就很準確地描述了馬超的社會地位之高。
雖然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并未對馬超有過多的描述,但也用“都亭侯”這個尊稱來描述過馬超,這個爵位可以說是漢朝的正統官職,與曹操、袁紹、董卓等稱霸一方的諸侯沒有什么區別。
換而言之,對于馬超的身份,是朝廷認可的諸侯,這就足以證明馬超地位之高。而再看另外的一個角度,馬超被朝廷封為諸侯的時候還是東漢初平年間,這時劉備還僅為一個織席販履之徒,連給馬超提鞋的資格都沒有,即使后來馬超兵敗曹操,這也僅是兵敗所致。
就像我們不能說呂布僅是一個武將,而要說他是一方諸侯一樣,馬超和曹操的爭斗,更傾向于諸侯與諸侯間的爭霸,而不能算是武將與武將之間的對決,所以說,屠戶出身的張飛與諸侯馬超完全不屬于一個檔次。
相比于馬超的爵位,即使是在蜀漢后期張飛被劉備敕封為五虎上將,那也僅是屬于劉備手下的一員武將罷了,也并非屬于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統帥。
張飛的作用往往凸顯于蜀軍需要有嚴苛戰役攻堅的時候,他才會上陣領兵,但對于馬超而言,他僅需要派遣手下的兵將上陣應對就醒了,所以說,這也無疑地驗證了張飛與馬超二人之間的根本區別。
后來,在馬超歸降于劉備后,劉備對馬超也是予以重任,并封拜他為五虎上將,同時還授予他涼州牧的官職。而張飛則被封一個武將,這些都是屬于私人關系上的多照顧,而馬超則屬于后來者加入的,這樣相對來說,也驗證了馬超的地位的確超于張飛。
在羅貫中的筆下,我們還是無法比較張飛與馬超的兵器武功誰強誰弱以及帶兵能力具體怎樣,但是,我們單從身份地位方面來說,馬超無論是出身還是地位,都要遠遠高于張飛,甚至,馬超的地位超出我們印象中很多三國名將的。
因為,對于大多數的我們來說,大家對于三國時期的了解,絕大多數都是出自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演義》,這就讓我們形成了一個比較特殊的”三國觀“,進而影響到了我們對于正史的認知。
最后,小編希望大家在翻閱歷史真相的時候,要學會避開一些演義與小說的藝術干擾,真正去接觸一些記錄歷史的書籍。就拿小說《三國演義》為例,在演義中作者通常都是偏重描述武將單挑時厲害的武技,而真正的歷史中,則需要考慮這個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他個人成就對社會的影響等。
尤其是在戰爭時期,武將個人的武力并不能代表軍隊一切,在歷史上真正的名將不僅要有好的武功,而且還需要考慮各種因素,而張飛與馬超的差距也正是如此,這也是我們后人對研究真正的歷史所必須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