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祛除身體里的濕熱,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先清熱再祛濕,但這樣的結果往往就是沒有成效甚至可能讓濕氣更重了。本期節目,專家帶來了一個祛濕五字大法,手把手教您如何正確祛除體內濕熱。
王主任說,治病就像滅火,揚湯止沸,雖然會很快滅火,但是很容易死灰復燃,治標不治本;釜底抽薪,滅掉的火不會再復燃,但滅火速度緩慢。那么究竟哪個滅火方法更好呢?
實際上,在臨床治療中,標、本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急癥先揚湯止沸,先治標,等病癥緩解之后再釜底抽薪,也就是治本。
(相關資料圖)
病例
有一個患者由于過年期間沒有控制飲食,導致腳上的關節紅腫熱痛,甚至都走不了路。從理論上講,這時應該釜底抽薪治本,但因為患者是急癥,疼痛難忍,所以從實際出發,要為患者及時緩解癥狀,等疼痛減輕之后再進一步治療,既要治標也要治本。
01體內濕熱會有哪些癥狀您可以根據以下特征,看看自己體內是否也有濕熱?
①看舌象:白色一般代表濕氣偏重,如果泛黃是濕氣進一步發展了,到了熱邪的程度
②里急后重,大便拉不凈
③大便黏滯,味道臭穢
④口渴喜溫水
⑤呼吸費力
⑥小便偏黃紅
⑦關節紅腫熱痛
02祛除濕熱有訣竅,盲目清熱祛濕不可取一般來說,當我們體內有濕熱的癥狀時,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方法就是清熱祛濕,但實際上這個方法收效甚微,有時甚至還會加重癥狀。
因為濕性是黏滯趨下的,濕邪在人體聚集之后會阻礙氣血流通,慢慢就會瘀積發熱,產生陽邪,這時候我們如果想清熱祛濕的話,會用一些清熱的藥,例如黃芩、黃連等偏涼性的藥,反而會助長濕邪。
03五字大法清濕熱
那么到底怎樣才能有效地祛除體內的濕熱呢?王主任今天也帶來了他的五字大法——濕去熱自消,因為濕邪化解之后,人體氣機才會流通,這樣熱邪才會慢慢消失。這也就是釜底抽薪治本的祛濕方法。
病例
本期節目,體育頻道記者張忠文作為患者也來到了現場講述他的治病經歷。張忠文老師作為一個體育記者,很愛運動,但他深受痛風的困擾,疼起來甚至走不了路。一開始,向來無肉不歡的張老師吃了一個月的醬油拌面條,也嘗試了各種按摩、噴藥的方法,但都收效甚微。找王主任進行了兩年的治療之后,再加上自律控制飲食,終于把尿酸控制在了正常標準上。
張老師說,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遵醫囑,不能自己給自己治病,他一開始就是走了彎路。而且治病的過程也需要堅持和自律,身體是需要慢慢養好的。
了解正確祛除濕熱的原理之后,具體要如何治療才能實現濕去熱自消呢?一起看看這個中醫的絕招——祛濕三板斧到底是什么吧:
【開鬼門】
中醫里的鬼門就是毛孔,開鬼門即是要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濕邪,也稱為微汗法。
【潔凈府】
凈府指的是膀胱,總體的治療方法就是利小便來祛濕。
【去菀陳莝】
中醫講血水一體,血和水是互化的。濕重的病人往往容易有血瘀,此時采用去菀陳莝的方法,給患者用活血化瘀的藥物,讓氣血流通之后,更好地去祛除濕熱。
祛濕三板斧的基礎方【開鬼門】
葛根:解表、生津止渴、升陽解毒
紫蘇:解表,行氣寬中
【潔凈府】
土茯苓:又叫仙余糧、禹余糧、冷飯團、中國根,利水不傷陰,解毒除濕、通利關節,健脾胃,藥食同源
萆薢:藥食同源,化陰升陽
玉米須:利水消腫,可以降尿酸
【去菀陳莝】
丹參:活血化瘀,促進氣血流通
【注意】
除了上面祛濕三板斧所提到的藥材之外,還有一樣需要加入的就是梔子。梔子是引經藥,走三焦經,加上梔子能讓上面的藥更好地發揮作用。生梔子的清熱作用比較強,有可能會影響到化濕的效果,所以此時要用炒梔子。
土茯苓代茶飲舌苔比較薄,有口干口黏等癥狀但又沒有明顯疾病的人群想要祛濕,就可以用土茯苓代茶飲來調理身體。
【組成】
百合:利大小便,補中益氣;含有秋水仙堿,可以控制痛風的急性發作
桑葉:開鬼門,促進排汗
荷葉:化濕
土茯苓:解毒除濕、通利關節
專家提醒:脾胃偏虛的人群不適用。
土茯苓粥專家提醒:土茯苓粥適合舌苔較膩、看不到舌質本體的人群服用,如果癥狀更嚴重的話要考慮用藥,請及時就醫。
專家出診信息
王海隆
周五上午 東直門醫院國際部
周二,四,日上午 東直門醫院通州院區
周四晚上 東直門醫院東城院區
備注:突發原因導致門診時間、出診地點、門診類型(普通、專家或特需門診)、掛號費用的改變,請以醫院當日公布為準。
歷史熱門文章喜歡就點一下“在看”吧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養生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