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日前出臺的有關建設農業強國的政策中,有兩條值得關注:一是農業農村部推介199個鎮為2022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十億元鎮,306個村為2022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村。我省共13個鄉鎮、20個村入選。二是工信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后簡稱《指導意見》)。其中,我省寧德大黃魚、鮑魚養殖等基地,福建茶、沙縣小吃等集群入圍重點培育方向。
不論是產值上規模的特色產業,還是具有培育潛力的基地和集群,絕大多數都是傳統食品產業。由此亦可見,傳統食品產業依然有強勁優勢,依然有發展的巨大空間。
筆者日前到產值超十億元鎮之一的福安市社口鎮調研,解剖麻雀,舉一反三,對做強產業或許有借鑒意義。
做強產業需要珍視傳統。我們首先來到坦洋村。坦洋村有600多年種茶歷史,原先是主產烘青綠茶。因紅茶制法使坦洋茶葉獲得再生,并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昔日的創新,今天的傳統。秉持創新傳統,如今不僅培育出花果香型坦洋工夫,在制作上還巧妙地融入了搖青工藝。
做強產業需要變革生產組織形式。一片葉子帶動一個產業,黨的十八大以來,坦洋村茶葉種植面積增長50%,還聯合周邊23個村莊組團發展茶業,并積極拓寬銷售渠道,開設電商直播間。不僅如此,福安市還舉全縣之力,發展主導茶業,依托雙層經營體制,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年安排茶產業預算資金3000多萬元,重點用于坦洋工夫品牌打造,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方式,實行“公用品牌+企業品牌”雙品牌戰略,全面做強福安紅茶產業。此外,積極培育新型茶業經營主體,目前,全市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8家,國家級茶業專業示范社2家、省級9家。
做強產業需要科技賦能。社口鎮具有地利優勢,是福建省農科院茶科所所在地,這無疑為茶葉品種培育、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提供了科技支撐。多年來,茶科所還制定發布國家標準、團體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等10多項,實施國家數字茶業建設項目,不斷推動茶產業向標準化數字化發展。設立“坦洋工夫非遺技藝”傳習所,成立茶業技術培育中心,將傳統制作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科技賦能,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福安市正以良種保育、茶園生態、質量安全、龍頭帶動、品牌提升、市場營銷等六大工程來做強茶產業,力爭到2025年全市毛茶產量突破3萬噸,茶業全產業鏈綜合產值超150億元,創建“三茶”統籌發展的先行典范,助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根據《指導意見》,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百億龍頭、千億集群、萬億產業”的地方特色食品發展格局,為此,我省應當積極爭取建設多個年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龍頭骨干企業,為建成農業強國作出福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