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李商隱,大家再熟悉不過了。
如果古代能上網,那么搜索幾個關鍵詞就能把李商隱給搜索出來:情詩、晚唐、無題。
(資料圖)
李商隱是晚唐詩人的代表,與李白、李賀并稱“三李”,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千古第一槍手”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在情詩方面,李商隱可謂是十足的有才,是當之無愧的“悲情小王子”,跟情圣柳永有一拼。
一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句“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一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都讓人忍不住潸然淚下。
李商隱寫情詩是一把好手,寫“悲”詩更是一絕。
李商隱也是用典高手,常常用一些古代的人和事,借古喻今,引經據典,李商隱憑借自己細膩的情感和高超的技藝,為人們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比如他的那首詩《淚》一樣,雖然不著一字,但卻全是人間傷心斷腸之淚: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
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
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第一句:寫的是長門失寵之淚,訴宮怨之苦。幽閉在永巷中哀怨的宮妃,長年累月地淚濕了衣衫。第二句:寫的是黯然送別之淚,訴思婦之思。邊中獨居的思婦思念游子,整日擔心江上的風波。
第三句:寫的是自傷孀獨之淚,訴傷逝之痛。“湘江邊的竹子上,斑駁的啼痕也應無數”。第四句:寫的是有懷睛德之淚,訴敬賢之情。“峴首山的石碑前,感懷的涕淚流下幾多”?
第五句:寫的是身陷異域之淚,訴遠嫁之苦。“昭君離去紫臺,在秋風中走向荒涼的塞外”。第六句:寫的是國破兵敗之淚,訴英雄末路之悲。“項記兵困垓下,在營帳里夜聞凄愴的楚歌”。
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當我在清晨時,來到灞水橋邊看到,青袍寒士相送達官貴人,才知道,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是李商隱在感懷自己的身世,這里的“青袍”其實說的就是一生坎坷多舛、懷才不遇的自己。
古往今來,無論何人都逃不過“悲傷”二字,只是悲傷的原因不一樣,無論是任何悲傷,古人都已有先例,而且比我們悲傷要多千百倍。
《唐體余編》對此詩的評價是:“六句實賦,似是正面,結句一筆翻落,化實為虛”,這話說得是沒錯的,此詩最高明的地方就在于能將典故和自己的傷感虛實相結,不得不說李商隱寫詩是入了化境了。
中國詩詞短小而精悍,擁有著無窮無盡的力量。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里,李商隱的詩作出現率極其高,尤其是在飛花令比賽環節更是出現得極為頻繁。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金波說:“一個孩子不會欣賞詩,他對生活的感受是粗糙的,也很難讀懂其他文學樣式的精華。”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從小學習古詩詞和不接觸古詩詞的孩子差距有多大,從小愛讀古詩詞的孩子,不但能培養出優雅的心態和氣質,不管是待人接物都十分懂禮貌,很招人喜歡,大人在空閑的時候,多讀一讀古詩詞,能學到一種平和的心態,古人的詩詞中有喜怒哀樂和為人處世的大智慧,這些即使是到了現在也不會過時。
為了讓孩子對古詩詞感興趣,在這里給大家推薦一本《飛花令里讀詩詞》,要知道,飛花令需要詩詞累積,也要臨場反應機敏,很能體現參與者的才情,也體現了古人的詩詞之趣。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著名教育專家顧明遠教授說:
“中國的詩詞能夠激發起愛國熱情,使讀者會熱愛我們走過的大好河山,會欣賞古人高雅的風范,會陶冶自己的情操,所以對于青少年來講特別重要。”
而“讀詩”與“不讀詩”的區別,或許就是“巧妙地出口成章”和“寥寥幾個詞匯”之間的差別。
最值得一提的是,這本《飛花令里讀詩詞》,就是嚴格依循古代飛花令的行令規則進行編排的,詩詞中經常出現的風、花、雪、月、暖、柳、晴、是、鳥、遇、松、故等百余個常見字,都能在書里找到對應的詩句,以字引詩,以詩解字。
而且,不同于市面上簡單的唐詩或宋詞的集結,這本《飛花令里讀詩詞》幾乎囊括了中國古詩詞的精華。
從詩歌的源起——《詩經》《楚辭》,直到唐宋詩詞、明清佳句,選取了數百位詩詞大家的1000多首經典詩詞,網羅的都是最精華的千古名篇。
其中,包括李白、杜甫、陸游、辛棄疾、王昌齡、白居易、李清照、歐陽修等著名詩人的近千首詩詞,詩詞雖不是語文的全部,但想要語文學得好,詩詞的根底是一定少不了!
它詳細地講出每一篇詩詞背后的文化故事,以及詩詞中提及到的人物、地理知識等等,可以說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讓人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翻開它來細讀經典,既能提高文學修養還能養成孩子對讀書的好習慣,事半功倍。
現在這本書也不貴,只要35元,還不到一頓飯錢就可以讓你不僅學習經典詩詞,增加自身的學識,同時也間接影響并培養了孩子,一舉兩得。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的商品鏈接即可購買↓↓↓
注:本文為企業推廣,所代表立場與本號無關。圖文相關資料由合作方提供,如有侵權與本號無關,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