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通訊員 舒莎 沅陵報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溫軟的秋風輕撫著西南門戶,金色的秋陽暖暖地照耀著辰州府地,歡快的紙鳶繞過沿江風光帶上的銀杏葉,拽落了幾只深淺不一的黃色“蝴蝶”。木樨那淡雅的香調穿梭在湘西剿匪紀念園的人群里,調皮地撩撥著老人手中的二胡琴弦,撕破了竹笛的笛膜,被竹籠里的畫眉鳥嘲笑了一番。
打隔籠。畫眉鳥愛鳴好斗,對領地天生具有占有欲,發現自己的地域有外鳥入侵,就會對侵犯自己領地的虎門動手,宣誓自己領地的主權。
兩只畫眉鳥的鳥籠并排放著,相互間的距離為零。牠們雙眸灰蘭,臀部如射雕彎弓,身子扁圓且靈動,胸架寬平厚實,脖子較粗,麻花輕緊,雙腳呈牛筋色,展開尖長的雙翅以備防守,尾羽靈動瞬時調整身體的重力,雙眸里蓄滿了凌厲的寒光,在籠底打圈轉,同時發出“咕咕”渾厚、清脆的聲音來。
“我的常勝將軍,你給啄,使勁兒地啄!”身著斑布制作的琵琶襟上衣,頭上纏繞著青絲頭帕,手里拿著旱煙斗的土家族大爺正在為自己的畫眉鳥吶喊助威。
“什么你的常勝將軍,遇到我,你就常勝不了了!”另一位身穿藍色對襟上衣和褲腳寬盈長褲,頭頂清帕包的苗族大爺不甘示弱地回懟道。
畫眉鳥還未展開進攻,兩邊的主人就打起了嘴炮,逗得旁邊圍觀的人哄堂大笑。兩位老人掛不住面子,只好催促著自己家鳥兒率先發動攻擊。兩只畫眉鳥兒接到指令后,以迅猛之勢煽動雙翅,用雙腳發動攻擊,發出嘶鳴聲恫嚇對方。
經過一番激烈的打斗,苗族爺爺的畫眉鳥明顯呈現出體力不支的狀態來,雙腳被土家族爺爺的畫眉鳥的腳“焊死”在地上,無奈地撲打著翅膀。
“勝負已定,今兒是秋社,我得回家了!”土家族爺爺贏了逗鳥,興高采烈地說。
秋社,是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是新谷登場的農歷八月。每當這個時節,沅陵苗族和土家族都會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自秦朝在沅陵設立黔中郡以來,沅陵不斷接納外鄉族人,最終形成了如今少數民族雜居的繁榮景象。
“老張頭兒,你就一個人,不如來我家,我老婆做了好多社飯,我們一起吃,喝杯夫子酒,聊聊鳥兒經?!币姷矫缱鍫敔數穆鋽。良易鍫敔敳]有幸災樂禍,而是熱情地邀請他到家里來吃社飯。
“哼,你個老六李。去就去,你們家鳥兒子,把我們家鳥兒子打疼了,我還不得吃上一頓,喝上一杯??!”張爺爺的老伴去世了,子女常年在外務工,難得回來一趟。他只好與畫眉鳥作伴,時常來公園遛鳥,與老伙計們斗鳥解悶兒。
李奶奶一大清早起來,就到溪水邊采摘鮮嫩的社蒿,用淘米水清洗干凈后剁碎,把社蒿里的苦水揉出來,攤開在竹制的簸箕上晾干水分,再與野蒜、地米菜、臘豆干、臘肉干等輔料攪拌均勻,加入蒸熟的七分糯米、三分黏米中繼續攪拌,清香的社蒿與肉香相互碰撞出令人垂涎的花火來。
李爺爺領著張爺爺回到家,夫子酒過三巡,社飯也見了底。他們這才發現糯米和社蒿還剩下一部分,丟掉又覺得有些浪費。蕙質蘭心的李奶奶一邊將糯米用破壁機打制成糯米粉,加入社蒿汁,一邊講起了很多年前,她的奶奶說給她的一個故事。
不記得是多少年前的沅陵,只有漢族人在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來,不知道什么原因,西南一帶狼煙四起,一支苗族為了逃避戰亂,誤打誤撞流落至此。當時的族長與族人們一起用夫子酒、臘肉、曬蘭、碣灘綠茶等食物,熱忱招待了他們。
“你們別慌,我們這里依山傍水,環水而建,地形繁雜,易守難攻,戰爭打不過來的。如果,你們不嫌棄,就在此扎根住下來。”
“我會養蠶織布和漂染布匹,女人們可以跟我學。”
“我會燒制陶罐,有興趣的可以來找我?!?/p>
“我會打造農具,你們有需要只管來找我?!?/p>
“我會種植、炒制茶葉。”
苗族子民感受到了沅陵當地人的盛情后,決定留下與他們一起開創這個小山城的繁榮。在日后的相處中,苗族發現漢族也有祭祀社稷,吃社飯的習俗,便每年相約春社、秋社一起過。大家不分彼此,分工協作,男人清洗、蒸制糯米黏米,女人上山采嫩蒿葉,老人們調制社飯的配菜,小孩們在一旁嬉戲打鬧。
同是祭祀社稷,漢苗兩族有所同而又有所不同,除了帶上酒水,備上佳肴果品、社飯等祭品到祠堂,焚香拜祭土地神,然后各姓氏聚集飲宴外,還有舞龍和舞獅的娛樂環節。漢族幫助苗族在此落地生根,苗族也投桃報李,尊重漢族傳統文化和習俗,紛紛加入舞龍和舞獅的隊伍,一起樂呵。
后來,又不知道過了多少年,一支白族和一支土家族因為逃避饑荒,輾轉來到了沅陵。漢族和苗族的老族長一起用美酒美食盛情地款待他們,歡迎他們在沅陵定居。苗族老人在篝火前,講述了當年他們來到這里后,當地的漢族人寄予了他們生活和生產的幫助,兩族子民和諧共處,一同繁衍生息的情況??吹綕h苗兩族親如一家后,白族和土家族人也決定留在這個人杰地靈,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農閑時苗族人常以斗畫眉鳥來取樂,不湊巧的是白族人也有著相同的愛好。他們時常邀請漢族和土家族的老人一起來圍觀、參與比賽,給他們講解斗鳥的各種斗法,如何選擇、飼養、訓練畫眉鳥。
冬去春來,春風又綠沅江岸時,大家發現土家族也有祭祀社稷,吃社飯的習俗。于是,四族子民相約一起過節。由于此次春社比上一次秋社的人數多了一倍,采擷的嫩蒿、沖洗的糯米、臘肉臘豆腐等食材都備多了,為了不浪費上蒼的饋贈,大家經過商榷,決定采用做糍粑的方式,把這幾種食材糅合成一種新的食物。
于是,男人用磨盤研磨糯米粉,把嫩蒿汁水加入糯米粉里,經過不斷地揉搓讓它們融合,老人們把臘豆腐和臘肉切成丁做餡料,女人們像包包子那樣把它們包起來,還特意捏成了鳳凰山的樣式,放入蒸屜中蒸熟。
打開蒸屜的那一剎那間,一股濃郁香氣迎面襲來,勾起了蛔蟲大鬧五臟廟,大家都爭著要吃上一口新研制的“粑粑”。粑粑翠綠猶如沅水河畔的那座鳳凰山,輕輕地咬上一口,油滋滋的肉香與蒿子的草木香在口腔里跳起了深情的探戈,軟糯而不沾牙,這便是幸福的滋味。
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四個民族之間的氛圍越來越融洽。為了紀念民族團結融合,大家把這個綠油油的粑粑叫做“蒿子粑粑”。
此后,又有一些民族分支因為各種原因,陸陸續續來到沅陵,沅陵人民都一一接納,幫助他們在這里落地生根,大家一起用作社飯、吃蒿子粑粑、舞龍舞獅來祭祀社稷,紀念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的深厚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