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華聲在線全媒體評論員 朱永華
連續(xù)幾天,湖南大部分地區(qū)集中降雨,局部地區(qū)感受到了“暴風驟雨”的氛圍。
早在4月初,氣象部門就連續(xù)發(fā)出預警,提醒各地注意防范強降雨帶來的風險。相信不論是普通市民、一般單位還是防汛部門對此已有充分認識和足夠準備。不過常言道,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眼下對于城市防汛,我們仍需多問幾個問題:
薄弱環(huán)節(jié)的防范措施到位了嗎?對付水患,我們必須有“小處不可隨便”的意識,過去我們也有過這方面的深刻教訓。因此,在未來的集中雨季,各個方面要細心加小心,來一場全方位、無死角的清查:下穿橋涵通道、地下車庫、地下商場、低洼易澇路段有沒有預置救援力量和應急物資器材?非城市中心地區(qū)的排水系統(tǒng)是否有堵點?人行天橋、窨井蓋、戶外設施有沒有安全隱患?等等。
防汛搶險“外圍”部門單位是否也有相應的準備?為應對汛情,國家制定了四級應急響應機制,一旦出現(xiàn)高級別汛情,一些平時看起來跟防汛關系不大的部門和單位也要做出響應,在人員、物資、值班等方面都要有相應安排。
“海綿城市”落實得如何?近年來,按照現(xiàn)代城市建設的理念,中央一直倡導建設“海綿城市”,力求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吸水、儲水、凈水,充分利用自然生態(tài)對降雨滲透、滯留、積儲、排放的作用,以及植被、土壤、濕地等對水質的自然凈化作用,在美化城市的同時,達到對雨水所產(chǎn)生的徑流和污染進行控制的目的。這是一項更高要求,是更加理想的城市防汛狀態(tài)。建成“海綿城市”當然不是一日之功,那么,這么些年來,我們的城市建設在這方面進展如何?
防汛之事,關乎城市安全和百姓福祉。城市防汛,有備無患方能謀久遠。對于以上這些問題,我們恪守致廣大而盡精微的辯證法,以迎戰(zhàn)狀態(tài)落到實處,就一定能護城市安全、百姓安寧,保家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