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青年們來到一座城、喜歡一座城、扎根一座城,歸根到底是因為這里能夠追逐夢想,擁有無限可能。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上海需要凝聚更多青春力量勇立潮頭、奮楫爭先、彰顯擔當、盡展風采。
即將舉行的第四屆上海創新創業青年 50 人論壇,為雙創青年提供廣泛的交流平臺、廣袤的成長展示舞臺,持續激勵青年創新創業的自信和勇氣,也體現了上海這座超大城市海納百川、求賢若渴的博大胸襟。
(資料圖)
即日起,文匯報推出 " 雙創青年逐夢上海 " 系列報道,將視角投向參與此次論壇的雙創青年典范,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也從中收獲智慧、力量和信心。
闖上海、創巔峰,人人為之向往,人人皆有可為。
口述者:賀強(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整理:本報記者 單穎文
在上海打造國際一流的河口濕地實驗室,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齊備,但也需要厚積薄發的定力和長期攻關的毅力。
2018 年初,我在美國杜克大學環境學院海洋實驗室完成博士后研究,來到復旦大學工作,迄今一直從事河口濕地生物多樣性與保護修復研究。
正如大自然的繽紛多彩是長期演變形成的,我們的工作就是日復一日地對大自然開展持續監測和研究。有關生態環境的一些重要學術成果,需要長期的野外調查和數據積累,科研人員需要扎實地進行基礎研究、長期積淀。
2021 年,我和團隊合作伙伴在國際綜合性學術期刊《科學進展》上,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了《外來生物侵蝕濱海濕地保護地的成效》論文,基于云計算平臺的自動化遙感解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從大時空尺度揭示了外來植物互花米草對濱海濕地自然保護地保護成效的生態影響及機制。研究結果挑戰了彼時國際業界部分主流觀點,也為國家有關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外來生物防治等意見提供了科學支撐,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推薦為優秀成果。
河口濕地保護修復,看起來是個應用性很強的工作,但事實上,由于河口濕地生態系統是長期發育演化形成的,更需要利用長時序數據開展透徹的基礎研究。當時我們使用的是 7 個濱海濕地自然保護地近 30 年的樣本數據。
長時序、多樣本數據,特別是第一手調查監測數據,對科研人員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沉住氣,等待成果的累積聚合,迎來最終迸發。
為更好開展長期基礎研究,我們實驗室于 2021 年獲科技部批準建設 " 上海長江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在這個國家野外臺站,更多力量加入進來。
我們聯合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等院系,以及上海崇明東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九段沙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開展合作研究。目前臺站已建成碳通量觀測塔、水質自動監測平臺、標準氣象站等技術先進的濕地生態環境自動觀測平臺,初步形成了連續近 20 年的河口濕地生態環境綜合監測數據庫。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也為我們實驗室圍繞長江河口濕地開展長期基礎調查研究提供了平臺。
對上海崇明東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河口濕地的研究,讓我們更清晰認識到:由于河口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做生態保護修復時,不能簡單地以某個物種變豐富、數量變多作為評判標準,也不能單純靠栽種本土植物,而要考慮不同生物之間互作關系的平衡,保護和修復食物鏈、生態鏈的穩定性和完整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等雜志。
此次我領銜的 " 打造河口濕地實驗室,服務生態環境保護修復 " 項目,入圍 " 上海創新創業年度十大案例 ",對我們來說,這又是一次新的契機。借由更多力量,研發機器人等新型生態環境監測技術,持之以恒開展基礎研究,為應用研究提供根本性的原理遵循,讓科研人員潛心研究也更有底氣,為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推動落地見效。
>>>記者手記 |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請賀強分享其研究經歷,他頗有些為難。起初,記者以為是理工男的質樸讓他無法講述故事的跌宕起伏。但在此后的采訪中,記者意識到,這委實是個難題。
其間,記者跟著他去實驗室看海三棱藨草。12 個小盆里盛著崇明東灘保護區里的泥土,賀強聚精會神地數著里面分別長出的小苗。小苗的數量說明了土壤種子庫的大小,這是他們的日常基礎研究之一。海三棱藨草冒芽的那一刻,說也難忘,道也平常。
河口濕地生物多樣性與保護修復研究,看似一項浩大工程,正是由這樣一天天平實、瑣碎的日子筑成的。
賀強在上海開展研究 5 年,遠不夠了解大自然中許多生物的一生,掌握的第一手數據對于濕地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研究也捉襟見肘。
這正是他讓人欽佩和動容的地方。這項事業需要的是能埋頭干上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韌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寬廣胸襟,扛起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
作者:單穎文
編輯:范菁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