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各位聊聊我跟瀟磊做的播客「半拿鐵」,這還是第一次在公眾號聊這檔播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前幾天去參加一年一度的 PodFest,見到了很多朋友。有的是「三五環」的聽眾,對這兩檔播客的關系,以及有什么產品上的觀察很好奇;有的是內容創作者,問播客制作的想法思考;有的是「半拿鐵」的聽友,單純對我們兩個主播特別好奇。
所以我想著,干脆就借這個機會,對做「半拿鐵」做個更全面的回顧,以及一些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對不同的朋友帶來啟發,也滿足某些聽友的八卦欲。
「半拿鐵」的故事
我是在 11 年前擁有第一臺 iPod Touch 4 的時候,開始接觸 Podcast 的,那時候連播客都沒幾個,更不用說聽播客的了。我花在這上面的時間也有特別多,圖個新鮮。
在 2019 年離開滴滴的一次遠行自駕中,我重新發掘出了播客來聽,這時已經有很多新的播客。在日談公園、忽左忽右、瘋投圈的聲音里,我意識到這是跟公眾號很相似的載體——內容足夠長,能表達完整的觀點;不是精心處理過的內容,有對話感,也就更有溫度。
在那段職業生涯比較坎坷的時期,我經常找朋友聊天,很多聊天的內容都值得回味,我自己就有錄音筆。于是我想,何不干脆就把內容做成播客就行了?于是,就有了「三五環」,如今是中文播客 TOP50,商業/科技類 TOP3。
看過很多聽友的分析,說三五環做對了哪些、還有什么缺陷,自然大都是對的。比如 Web3 火的時候很多人說該多做點兒熱點,最近 AI 火了,很多人又說你做的這方面內容太多了。從單純外部視角的分析、以節目的用戶數據指標為準,都是對的。只是忽略了一點,「三五環」確實還不是個產品,這就是個個人興趣驅動的網絡電臺,像公眾號,也像過去的雜志。
為什么不專注做成商業化產品、流量產品或者更直白點,帶貨產品呢?因為「三五環」的價值對我而言并不在此。
「三五環」是我的自留地,是我認識朋友,并且交談和留下記錄的地方,僅此而已。偶爾有一些商單,能夠支持設備維護和制作費用,就夠了。
更多思考,在我去年的這期播客里有聊:
做播客的最初兩年,對播客的認知愈發清晰,就想著在自留地之外,開拓一檔更接近「產品」的播客。它能夠平衡個人興趣,和用戶需求,變成一件長期的事情,也能滿足我作為古典產品經理的創作欲、設計欲。
播客名字和定位還沒確定,搭檔先選定了。瀟磊之外想不出有更合適的人,我們是認識 16 年的老同學,他在傳媒系統內,也喜歡播客,做的還是財經口的內容,我們也都在杭州。在 2020 年開始,我們以每年試一次的速度,慢悠悠地開始錄制、嘗試,終于在第三次,也就是 2022 年的 3 月 21 日,我們錄制了一期聊俄羅斯經濟的播客,認為就是這個了。
聊商業方向,聊故事、八卦捎帶一些商業分析,塞進去俏皮話,這些的確可以說是經過設計的。
不過更準確的說法還是,我們這么做才有「相對優勢」。我們還是很清醒的:真正硬核的行業內容,必然是從業者來聊更好;真正的喜劇內容,也必然是喜劇演員做的更出色。這樣的定位,是找差異化的結果,而不是做成這樣的動機。
另外馬后炮用市場分析之類的漂亮話說的話,播客在過去的品類實在太過單一了,精英味道很重,觀點表達為主。聊的主題、形式甚至包括剪輯制作的方法,都是同質化的。并不是這些內容不好,而是這些內容的同質化不好。我們的定位,正好是切一個新的方向,就是商業評書,內容也幾乎都是信息,不是觀點。用勤能補拙整理逐字稿的方法做差異化。
「半拿鐵|商業沉浮錄」就這么誕生了,并且在 2022-2023 年期間成了中文播客領域增長最快的播客之一。我大概齊看了下中文播客訂閱 TOP50,半拿鐵應該是唯一 2022 年才創立的播客了。
這倒不是圖吹個牛逼,就是想說:你看,用一些產品思維做內容,而不是跟風,效果真的不錯。
「半拿鐵」真正穩定更新是從 2022 年 5 月初開始的,如今正好一年過去了。一年里面,我們也迭代調整了很多細節,掌握了更多的方法。就像我前面說的,這檔播客比起「三五環」來說,由于是固定主播和逐字稿,所以滿足了我的更多作為產品經理的設計欲,還是相當過癮的。
這就是半拿鐵到今天發生的故事了。
「半拿鐵」的一些回答
以下是一些常見問題的回答
Q:為什么叫「半拿鐵」?喜歡咖啡,還是喜歡健身?
A:想名字的時候,定了幾個規則:
- 必須好記,沒有生僻字,沒有諧音字,方便聽友記憶和搜索;
- 最好是三個字,因為播客四個字實在太多了;
- 是具體的東西,不要是太抽象的指代;
- 不要太常見,在各平臺會搜不到(比如就叫綠茶、拿鐵)。
找了半天,發現有一款咖啡,跟拿鐵類似,但加入了奶油,叫做布列夫/布雷衛,也叫半拿鐵。雖然不是特別滿意,但第二天就要上線了,就將就用了。
這就是一杯半拿鐵,跟拿鐵外觀區別不大:
Q:你們為什么要加那么多歇后語和俏皮話?不會顯得不莊重嗎?
A:有幾個原因。
第一,播客是陪伴型的內容,要是過分莊重、注重信息壓縮密度,為什么不去讀書、看視頻或者聽課程呢?換句話說,如果只是念跟公眾號文章一樣的稿子,播客和用AI語音聽書之間又有什么區別呢?我們比較相信,播客的差異化還是體現在陪伴感上,那就要「讓人聽得進去」。
第二,讓人聽得進去有多種方法,我們選擇的還是擅長的,就是加入一些喜劇的表達。我們兩個都是相聲愛好者,大學時常常搭檔上臺表演,那時報菜名、地理圖張口就來,郭德綱的段子也倒背如流。這是我們喜歡又擅長的。
第三,前面也提了,單純從差異化上來講,商業+故事+輕松,就是會有好的化學反應的,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我們對單獨做好其中任何一項,都沒有信心。
Q:你們團隊多大規模了?
A:我們團隊目前就兩個人,沒有別人。我們倆輪流備稿和主講,瀟磊負責剪輯和制作,劉飛負責設計運營和商務。
Q:稿子都是你們自己準備的嗎?是逐字稿嗎?
A:我們輪流主講,主講人備稿,基本會是 1-3w 字不等的手打逐字稿。捧哏完全盲聽,在錄制前連主題都不知道,這會讓反應更真實。不過由于都是臨場反應,我們捧哏的水平還有待提高,主要靠聽喜劇播客學習,比如諧星聊天會、不開玩笑、嘻談錄等。
Q:你們準備一期要多久?是不是需要全職做?
A:我們每期的備稿差不多需要 1-3 個工作日不等。現在我們都不是全職。播客商業化不成熟,全職還養活不了我們自己。
Q:你們在商業化上有什么嘗試?有哪些思考?
A:我們比較認同兩種商業化方式:內容付費,以及商業冠名。這兩種方式對內容的傷害是最少的,能夠讓我們靜下心來打磨內容,而不是被商業干擾。
內容付費在國內被大量的韭菜內容洗劫之后、在免費+廣告的模式中習慣之后,屬于不太健康的、還需要慢慢療愈的狀態。我們還在嘗試,當下階段不太樂觀。
而之所以期待商業冠名,而不是帶貨轉化,是考慮到播客的優勢還是信任度和主播與聽眾的連接——我們可以用自己方式講述一個品牌的理念,這是播客作為長內容的價值;而不是號召大家去買一件東西,跟短視頻和直播比,效率實在太低了。
我們去年底到今年初,跟永璞咖啡有了一次季度的冠名合作(29-38 期),期均全網播放有 60000 左右,每期都在小宇宙最熱榜(日榜前 10 名),每期都在蘋果全站排名(熱門單集)的前列,效果很不錯,對方十分滿意。
很多聽眾對永璞的一些元素耳濡目染,比如永璞的吉祥物形象石端正,也對永璞有了很正面的形象建立。
順便說一句,在座的朋友如有品牌合作需求,「半拿鐵」是持續開放商業合作的,價格按公眾號的 CPM 折算都是相對便宜的。任何問題也可以來咨詢,記得備注來由。
Q:你們都是從哪搜集到的那么多資料啊?
A:全部都是來自互聯網的公開信息,以及一部分出版物,我們會把大部分參考資料都整理在文稿里。其實用點兒心,任何主題,你花幾天時間去搜集和整理,都能得到完整的有條理的內容。只是我們作為用戶,通常都很懶,喜歡內容喂到嘴邊,這也是「半拿鐵」存在的價值,或者說是幾乎每個產品存在的價值吧。
Q:你們從哪知道的那么多俏皮話啊?
A:像前面說的,我們從小就是喜劇愛好者,有一些俏皮話是張口就來的。我們也喜歡原創一些。另外,搜索引擎確實是個好東西。順便說一句,《俏皮話大全》沒有那么好用,很多不好笑或者過時了,后來我們都是在更廣袤的互聯網上學習段子了。
Q:你們有聽友群嗎?
A:雖說很多播客有聽友群,但我們還是希望一件事能想明白了再做——組建聽友群的目的是什么?聽友加群的預期是什么樣的?我們能否滿足預期?聽友群對「半拿鐵」有何意義?如何運營的話,要做哪些事情?如果不運營的話,變成僵尸群怎么處理?等等。
我們還沒有想得特別清楚,所以依然在探索,還不會組建大批的聽友群。
Q:你們會有線下活動嗎?
A:跟上個問題類似,我們還在思考和探索,想明白了就會做。播客內容還是我們最希望跟大家連接的方式。
Q:你們有周邊嗎?
A:「半拿鐵」史上第一款周邊已經在緊鑼密鼓地制作中了,整個產品從策劃到設計,再到打樣和如今制作中,經過了快半年了。周邊的意義不在于賺錢,還是在于交個朋友,并且用比較獨特的方式——所以這個周邊既不是衣服,也不是杯子,更不是貼紙。敬請期待。
Q:你們長什么樣?
A:為了滿足各位朋友的好奇心,放一張前幾天剛參加 PodFest,跟我們都很喜歡的播客「不開玩笑」的主播史炎、大雄老師的合影:
(我是左二,瀟磊是左三)
Q:我/我朋友還沒聽過半拿鐵,有推薦的入坑節目嗎?
A:我們經常做系列節目(其實到目前幾乎都是系列節目),所以可以挑選喜歡的某個系列試試看:
Q:可以在哪聽到半拿鐵?
A:小宇宙、蘋果播客(Apple Podcast)、網易云音樂、喜馬拉雅、Spotify。
好了,先說這么多,希望有啟發。
END
題圖由 Midjourney 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