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幼有所育、老有所醫” 江蘇交出用心用情的民生答卷
【資料圖】
中新網泰州5月19日電(記者 李夢 葛勇)一老一小,是每個家庭的兩大“寶”。如何讓孩子茁壯成長、老人平安健康,也是需要全社會關注、探索、努力的課題。對此,江蘇省給出了自己的答卷。
記者19日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媒體采訪團走進泰州市一家普惠性托育機構,“托育是0到3歲的兒童。有的家庭,家長上班繁忙,確實沒人帶。”該托育機構園長周莉華告訴記者,“每天會把孩子的情況發到群里,家長也可以通過手機實時關注孩子動態。此外,我們做的很普惠,每月2080元。所以家長還是很認可的。”
走進廳內讀書區,三名兒童正在老師的引導下安靜閱讀識物繪本。“這是什么呀?”有孩子指著書本上的內容好奇地發問,老師側過身去用輕柔的語氣細細解讀。
“在轄區以內,我們的醫療機構可點對點支援我們的托育機構,開展一些健康知識的宣教、托育保健、科學育兒等方面的業務指導,來保障我們從業人員的業務和素質。”姜堰區衛健委主任王梅告訴記者。
記者看到數名老師與一班小朋友一起做操,小朋友時蹦時跳,模仿老師的做操動作。“我要1米高啦!嗯……今天晚上就長到1米!”小朋友興奮地告訴記者,她比劃自己的身高,天真無邪、活潑可愛。
據悉,近年來,泰州姜堰區把普惠托育機構建設納入民生實事項目。截至目前,該區共建成托育機構39家,標準托位兩千多個,有效地解決了托育難、托育貴問題。
除了“幼有所育”以外,“老有所醫”的問題也一直備受關注。
近日,記者走進南京市棲霞區西崗社區醫院,感受到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的質量,以及民眾尋醫問藥的高效便捷。
院長高慧華告訴記者,通過“院府合作”,居民不出社區就能享受三甲醫院的診療服務。
數位剛剛就診完的患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前,附近居民看病基本都跑到大約20公里外的醫院去,對于老人以及行動不便的病人來說更是累人。而現在,到社區醫院看病就很好,很多居民就在這里看病。
科室里,全科醫生潘麗玲正在給附近居民王福杰看病,這是她的老患者了。70歲的王大爺患有慢阻肺。
據高慧華說,曾經,患有這種慢性病的很多病人都選擇自己忍著病痛。附近居民老年人、慢性病人比較多,醫院根據這些實際需求,專門開設了慢性病科室。
“每月都來找潘大夫復診、拿藥。”王大爺告訴記者。
記者聽到潘大夫與王大爺的對話,兩個人除了是醫生與病患的關系,亦像是朋友,“煙就不要抽了,您本來就肺不好。酒還喝嗎?”“現在滴酒不沾。”一問一答之中,不乏各種細細關懷。
基層生動的所見所聞,正是江蘇省用心用情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縮影。
近年來,江蘇省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強化“一老一幼”服務,把教育強省建設作為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工程,全面提高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思想道德素質。
同時,江蘇省以健康江蘇建設為統領,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提升衛生健康服務能力,人均預期壽命由2017年的77.63歲提高到去年底的79.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