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鍇
在民營加油站躺賺的時代,即便1升油優惠幾毛錢,保守估計也有1塊錢的利潤,但這樣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民營加油站正進入微利時代。
2022年伊始,越來越多的民營油站老板感慨,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天天掰著手指頭算賬。如果不給一些優惠,每天的加油量沒有保證,但優惠幅度稍微大一點,賺的錢也就僅僅夠給員工發工資的。
【資料圖】
簡單算一筆賬,就能體會到油站老板內心的焦慮。
以5月17日,發改委新一輪成品油調價后的價格計算,河南92號汽油的掛牌價7.45元/升,帶票油是8670/噸,考慮到100元的運費,密度0.73或0.74的話,按1噸=1340升換算,成本為8770元/1340升=6.54元/升,毛利潤是7.45-6.54元=0.91元/升。
其中,加油站租金、人工、水電費成本約0.4-0.5元/升,加上贈品、積分兌換,成本升高到0.6-0.7元/升,凈利潤只剩下0.21-0.31元/升。
這意味著,民營加油站每升油只賺兩三毛錢的凈利潤。過去日進斗金,如今利潤薄如紙。
01民營加油站遭遇“雙重劫”
在中國能源消費領域,民營加油站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占國內加油站總量近50%。既吃到了燃油車20多年來高速增長的紅利,又享受到了市場監管不規范的“特殊待遇”。經營一家加油站,等同于家里有礦。
但眼下的“礦”,正遭遇“雙重劫”。
一是,稅務監管、計量稽查等稅控手段,讓民營油站進入規范化經營時代。過去,“逃稅”是油站行業心知肚明的潛規則,也一直是懸在油站老板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如今這一漏洞被徹底堵上。
在煉廠的油品采購環節,不帶票的油往往比市場價低1000元/噸,甚至更多,換算到成品油零售上,每升就多出了7毛多的利潤。有專家粗略統計過,不帶票的成品油,可能占到全國成品油資源的四分之一;在終端零售環節,之前加油站經常推不開發票就送抽紙、洗車卡等禮品的營銷手段,為的是避掉增值稅。
但今天,從上游到終端,稅控監管已如銅墻鐵壁,再無空子可鉆。
而且多個省市已上線智能稅控系統,該系統具有數據實時采集、自動傳輸、云上共享等功能,既增強了加油站納稅申報的便利性,又提升了稅收征管效能,可實時監控和計量油站的經營數據。而逃稅就面臨著高額罰款,在各個省市,油站被罰款的消息在圈子里快速蔓延,油站不敢越雷池一步。
只有規范化經營一條出路。
二是,燃油車走下坡路,電動汽車登上舞臺,只經營單一油品,越來越難以為繼。
當下,燃油車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下滑。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達到131.3萬輛,同比增加約24萬輛。而傳統燃油乘用車零售量則從385.1萬輛降至294.8萬輛,減少了約90萬輛。能鏈研究院數據顯示,傳統燃油車銷量在2020年達到2394萬輛的峰值后,2022年的銷量只有1997萬輛,減少了近400萬輛。
2023年,燃油車國內銷量加速下滑的趨勢,已是定局。而且,燃油車當年報廢量也會大幅提升,凈增量持續縮窄。
來源:能鏈研究院中國汽車油電切換趨勢
長期看,能鏈研究院預測,2025年3月,國內燃油車保有量將達到峰值,最高為3.27億輛,而后一路掉頭向下。預計2030年,燃油車保有量將減少2000萬輛;2035年,燃油車保有量降至2.31億輛,減少接近1億輛,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超過燃油車,中國汽車油電切換正式進入拐點期。
留給油站轉型的時間只有一年多。如果油站只經營單一油品,日子會越來越難熬,不改變就等于坐以待斃。
02業態升級具備“天時地利”的條件
隨著新能源車滲透率越來越高,單一能源補給站顯然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特別是配建充電樁、充電站基礎設施,已迫在眉睫。
面對中國油電快速切換的進程,不久前,在由中國石油流通協會和能鏈共同舉辦的,聚焦石油流通行業高質量發展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會議上,來自石油流通行業的專家形成共識——傳統加油站要向品牌化、數字化、綜合能源化這“新三化”方向轉型。
在能鏈港事業部總經理高曉嵩看來,民營油站的模式已不適應當前發展格局,未來加油站競爭不能再靠價格,而是靠產品、品牌及服務的差異性,形成更高溢價。同時,民營加油站要學會以效率換收益,通過數字化手段更好地做市場分析、營銷策劃,降低經營成本,進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中國石油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孫仁金孫仁金認為,“油氣電氫服”一體化綜合能源服務站建設將提速,進入規模化布局階段;加油站非油業務將更加多元化發展,規模化連鎖經營特征將更明顯,數字化應由市場驅動,打通產業鏈各環節,發揮其節省人力、提高效率、強化管控的實際作用。
在政策領域,我國也在積極鼓勵建設綜合能源服務。
來源:能鏈研究院制圖
03
綜合能源服務應該怎么干?
不難看出,無論從政策環境,還是從客觀基礎,民營加油站業態升級的條件已經成熟,而從綜合能源服務概念提出至今,也已經吸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帶動電網、發電企業、油氣、熱力、互聯網等各類企業跨界轉型。可以預知的是,未來以“綜合能源港”為典型形態的機會越來越多,但競爭勢必日益激烈。
那么,民營加油站如何才能踩對節奏,在轉型過程中“搶跑”?能鏈研究院認為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綜合能源服務的發展方向,一定是多能補給路線,而充電服務的機會就在眼前。這是由能源結構、市場需求變化決定的。2022年,中國公用充電樁數量128萬臺,預計2030年將達到2630萬臺,有20倍的增長空間,CAGR為45.9%,高速增長才剛剛開始。企業要圍繞用戶需求,提供高效、智能的油氣電氫服的綜合能源服務。
其次,市場競爭越激烈,品牌的重要性就越凸顯。企業必須通過建立品牌形象來區別自己,吸引顧客,從而發揮品牌的溢價作用,并在市場中脫穎而出。
再者,數字化轉型升級是發展綜合能源服務的必由之路。多元化、綜合化是未來綜合能源港的顯著特色,這就要求場站必須通過數字化手段,高效統籌不同業態的運營管理,最大程度降低經營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央視財經頻道《天下財經》欄目頭條報道綜合能源港數字化案例時就提到,能鏈北京大柳樹綜合能源港站通過數字化改造后,實現了銷量提升30%左右,整體運營效率提升50%,運營成本降低1/3。
對于綜合能源服務的未來前景,北京知由創始人、加油站經營管理專家——李熹博士表示,我國綜合能源服務未來的發展速度和規模,與電動汽車的滲透率和保有量密切相關。當前我國電動汽車滲透率增長速度非常快,未來電動汽車的絕對數量會大幅增加,綜合能源服務商將有很大發展空間。
其次,做綜合能源港,要把目光從‘物理空間的綜合’,轉移到‘圍繞客戶需求’上。未來我國很多家庭,會既有油車,也有電車,對于民營企業來說,走“油+電+服”綜合能源服務模式大有可為。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