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醫保報銷政策,能給醫療體系帶來怎樣的變化?多年來,北京堅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保報銷比例高于二三級醫院,鼓勵居民選擇基層首診,分級診療、基層首診、社區醫療共識加速形成。同時,就診人員增多也給基層服務帶來更大挑戰,怎樣為群眾提供更好的診療服務,是社區醫院需要求解的共同命題。
社區醫院醫保報銷高在哪?
近年來,國家醫保局不斷擴大和完善醫保目錄,通過調整報銷比例,鼓勵群眾選擇基層首診。北京市衛健委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北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達2111個,基本實現步行30分鐘可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北京市豐臺區馬家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陳應軍介紹,自2017年醫改以來,北京市醫保通過實施差別化報銷鼓勵居民社區首診。比如,參加城鎮醫保的在職人員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報銷比例均為90%,高于醫院門診報銷比例(70%)。
北京市順義區李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王加強說,該中心主要服務城鄉居民,城鄉居民醫保占就診量的六成。目前社區首診優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報銷比例不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城鄉居民參保人員報銷55%,而二三級醫院報銷50%;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城鎮職工醫保人員報銷90%,而二三級報銷70%。
二是城鄉居民參保人員起付線不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起付線為100元,二三級醫院起付線為550元。
三是掛號省時省心、看病排隊較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掛號自費僅1元,對老年人還免費。
半月談記者算了一筆賬,社區醫院報銷后,治療高血壓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為1.57元、有28片,療程近1個月。再比如,城鄉居民醫保年度首診,開1000元甲類無自付藥費,按醫保報銷結算后,在社區醫院花費505元,在二三級醫院花費750元,能省下200多元。
“家門口的醫院”能看啥?
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是集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為一體的基層衛生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認為是“家門口的醫院”,主要滿足周邊居民就近就醫、配藥等需求。
專家介紹,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專業基礎是全科醫學。醫生需要掌握患者全面情況,開展全面健康的管理、全程服務的協調,這也是社區醫療的特點和比較優勢所在。
在馬家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視化的實時健康監測系統,動態循環的“漂流”智能血壓計,可實現家門口無接觸取藥的智能藥柜……一系列適老服務先進設備讓人眼前一亮。不僅卡魚刺、倒睫毛等小毛病能夠在社區得到治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可提供胃腸鏡檢查、CT檢查等醫療服務。
“作為社區醫院,想要留住老百姓,就得時刻為老百姓著想。”陳應軍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提供老百姓需要的醫療服務,讓老百姓“愿意來、留得住、看得好”。
得益于醫生外派計劃,馬家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能夠從大醫院“取經”,社區醫院的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科室醫療水平不斷提升。
當前,社區醫院是離老百姓最近的臨床和預防平臺,開展慢病管理也成為社區醫療優勢的突出體現。李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曹東紅介紹,該中心慢性病用藥的藥品目錄比順義區醫院還要廣,原因在于李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接三家醫聯體:順義區醫院、區中醫院、空港醫院,可提供包含三甲醫院的慢性病藥品目錄在內的藥品。
此外,社區醫院還會根據患者需求,重新梳理藥品目錄,設置常規目錄和臨時采購目錄。常規目錄的國家基本藥物及國家藥品集中采購品種使用比率高,患者的直接感受就是藥品便宜;患者在二三級醫院問診后,來社區醫院時如遇到缺藥情況,社區醫院還會進行缺藥登記,并點對點采購,解決患者用藥問題。
患者增多后能否“接得住”?
隨著社區醫療服務能力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選擇在基層首診。北京市衛健委數據顯示,自2012以來,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診療人次增長了86%,居民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滿意度提高了11個百分點,2021年達88%。
“今年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醫的患者增加明顯,一季度門診量同比增長17.27%。”王加強說,深入推進分級診療,關鍵在于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水平,為此,他們正著重開展崗位練兵,并引進專家門診,努力提高診療能力。
在李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前來就診的李大媽告訴半月談記者,她患有高血壓,雖然社區醫院能夠滿足用藥需求,但是如果出現較重癥狀,仍需前往二三級醫院就診。
海淀區學院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佘瑞芳介紹,由于轄區所在地學校眾多,此前確實存在孩子看病不方便的情況。“我們‘對癥下藥’,做老百姓夠得著的醫療。”
佘瑞芳說,自2021年起,在北京市大力發展社區醫院政策的支持下,中心以中醫適宜技術為主成立兒科,培養兩名兒科副主任醫師,現在科室已經有6名兒科醫生,在甲流高發期發揮了重要作用。“補齊科室短板后,現在大醫院的兒科病人也會轉診到社區醫院進行治療。”
多位社區醫生認為,推進分級診療,不能完全指望靠醫保待遇優惠就讓老百姓改變就醫習慣,更需要提升基層醫療水平。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劉連新表示,要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切實改善群眾就醫體驗,多措并舉打造“愿意來、留得住、看得好”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半月談記者:陳旭 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