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文學肩膀上的一次戲曲實踐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曲劇《魯鎮》劇照。周飛亞供圖
【資料圖】
舞臺上,蒼涼柔婉的腔調中,木門打開,孔乙己、阿Q、狂人、九斤老太、單四嫂子、華老栓等一個個魯迅小說中人們耳熟能詳的角色亮相。前不久,河南省曲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排演的河南曲劇《魯鎮》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對經典文學元素的巧妙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表演和唱腔,成為觀眾津津樂道的話題。
《魯鎮》濃縮了魯迅眾多作品中的場景和人物,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藝術空間。為了讓戲劇的矛盾沖突更加集中,該劇以祥林嫂和狂人的情節作為雙主線,交織并進;其他小說里的人物經歷則更多地化為“背景”。兩條主線,一條展開敘事,一條點出主題,相得益彰。
《魯鎮》在人物塑造上頗見功力。編劇既沒有背離原著塑造人物的基本方向,也沒有完全拘泥于原著,而是在小說文本敘述的“空白處”增加了一些細節刻畫。劇中每個角色都有特點,即使在一些容易被觀眾忽略的過場戲里,也藏著用心的細節。比如,魯定平離家返校一場戲。臨別時,魯定平與父親魯四老爺產生爭執,為了不讓父母擔憂,他很快改口認錯。隨后走向碼頭的短短十幾步路,魯定平三次回頭。這份不舍,暗示著他內心已經意識到,此去或許就是訣別,為劇末他的犧牲埋下了伏筆。而魯四老爺在兒子回頭之際,三次迅速背過身去,裝模作樣地踱起方步,以掩飾自己其實一直在看他……幾個簡單的動作,將一位父親關心兒子又難以開口的復雜心理,展現得淋漓盡致。正是這種對細節的考究,成就了這部作品。
該劇的舞臺呈現也頗具匠心。不少設計意蘊深遠。木墻上,一扇扇門窗被推開或關上,將小鎮人“看客”的身份展現得較為充分。
戲以曲動人。曲胡是河南曲劇的特色樂器,《魯鎮》的音樂創作很好地發揮了曲胡的特點。每逢重要的戲劇轉折,曲胡的音色都會得到凸顯,調動觀眾的情感。打擊樂的節奏與戲曲身段相結合,中西合璧,為傳統戲曲音樂帶來幾分現代感。其中一幕戲結束后,指揮和樂隊從臺下升起,帶來一段精彩的器樂獨奏,為演員換裝爭取更多時間。傳統戲曲里音樂一般作為伴奏,獨奏無疑對音樂水準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段演奏,也贏得了現場觀眾的喝彩。
曲劇是河南第二大劇種,在十幾個省份都有流傳。河南省曲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始建于1960年,前身為河南省曲劇團。60多年前,劇團就曾排演過曲劇《祥林嫂》,20年前又排演過《阿Q夢》《阿Q與孔乙己》,對排演魯迅作品有著豐富的經驗。《魯鎮》首演于2021年,是為紀念魯迅誕辰140周年而創作。此次在京演出前,作品在網上的點擊量已經突破1億。這部戲也是為培養青年演員、推進人才梯隊建設而打造。祥林嫂的飾演者、青年演員李晶花的表演具有較強的感染力,狂人、魯四老爺、魯四太太、賀老六等角色的飾演者均為國家一級演員,他們甘當“綠葉”,助力青年演員成長。
當然,劇作還存在一些提升空間。比如,結尾處祥林嫂的大段獨白唱段,把全劇氣氛推向了高潮,但其中部分詞句不太符合這個角色的定位,篇幅上也可再適當精煉。
對戲曲創作而言,創作者要努力站在文學肩膀上進行創造性的再創作。在這一點上,《魯鎮》展現了創作者的創新追求。相信經過進一步打磨,這部劇將更上一層樓。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15日 20 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