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人民至上。創新驅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落腳點就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從“工業銹帶”蝶變為“生活秀帶”,“創新楊浦”的蓬勃發展就發生在居民群眾的身邊。
如何讓新更“新”?青少年兒童的活力四射與無限創意將發揮積極作用。那么孩子們眼中的楊浦是什么樣子?6月13日,楊浦區“文明小使者”主題實踐活動第二季啟動。活動將以“小小推薦官”的形式展開,招募集結一批有創意、有活力的未成年人,結合他們日常學習和生活的軌跡,以微視頻、繪畫、照片等方式推薦楊浦的文明地標,發出文明聲音。
而在此前,孩子們眼中的楊浦已經呈現五光十色的景象——進入大學實驗室“探海”、在社團活動中“下地”、在學校體育館踏上“心靈奇旅”、跟著醫生學習院前急救……兒童友好、人人友好。兒童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核心,也是家庭和國家發展的未來與希望。萬物繁盛,“童趣盎然”。楊浦注重“用一米的高度看城市”,認真作答“兒童友好城區建設”的民生題。
【資料圖】
“探海”——“夢想有一天我也能像教授們那樣成為海洋專家”
地球的表面有71%是海洋,而人類對于深海的了解甚至不及月球表面。
“我最感興趣的是深鉆,深鉆是從海底向下進行科學鉆探,在‘三深’中難度最大。在實驗室中,我們還看到了科學家利用深鉆技術,對海底采集來的泥沙做研究分析。”今年5月,同濟小學的學生們走進了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洋科普片拍攝的過程中,不僅跟著大學教授一起探尋了深海,還了解了很多深海探測設備。這一次“走進大學”,“顛覆”了同濟小學藍色探秘站社團成員屈茂升原先對于蔚藍大海的認知——大海不再只是堆沙堡拾貝殼的美麗樂園,而是長大后要去一探究竟的“神秘圣地”。
6月8日,屈茂升參與拍攝的海洋科普片——“創智科技未來說——帶你一起去探海”首映儀式在同濟小學舉行。楊浦區青少年科技站、楊浦區融媒體中心以及同濟小學藍色探秘站社團四名成員都是這部科普片的“主創”。
對于同樣參與拍攝的學生李辰璽來說,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的組成給她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我知道了如何做轉移水滴實驗,學會了如何精準地測出沙子的重量,以及看到了幾千倍甚至幾萬倍以下的海底石頭長什么樣。我夢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像教授們那樣成為實驗室里的海洋專家。”李辰璽這樣分享她的“拍后感”。
當天,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顏余真,把“更遙遠的海洋”帶到了孩子們的面前,從全球海洋占地面積、人類已知深海情況到海洋生物、海底勘探技術、海洋資源……孩子們在科普講座中目不轉睛。“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海洋?”講座最后,顏余真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海洋能夠充分激發小朋友們的好奇心,讓他們去探索未知,去學習知識。這個問題的謎底有待孩子們長大后去揭曉。”顏余真告訴記者。
科普,除了高校的深度參與,博物館當然沒能“閑下來”。中國航海博物館社會教育部的王靈林,6月8日一早就趕赴同濟小學,與他“同行”的還有一大批“藍色傳說”的展板。王靈林說:“我們想通過館校合作讓孩子們零距離感受我國的航海文化。”
據介紹,楊浦區青少年科技站將繼續開展站校合作,綜合規劃,讓更多優質科教資源惠及更多青少年。
“下地”——考卷能做成“種子杯墊”?他們在學校有一片“自留地”
6月9日,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初級中學內,每周五下午例行的社團活動又一次熱熱鬧鬧開啟了。記者跟隨自然DIY社團的學生來到了他們的“自留地”——位于學校東南角的一片小菜園。
八年級學生徐賽菲面對鏡頭帶著一絲靦腆,但說起自己種的藍莓滔滔不絕:“藍莓的果實酸酸甜甜的,它里邊含有葉青素,所以不能和一些高蛋白的食物一起食用,比如牛奶、芝麻。”她正在用儀器測試土壤的PH值,“這塊地的PH值在4.2到6.5之間,屬于酸性的土壤,適合種植藍莓。”
剛剛結了果子的藍莓、爬藤小番茄、剛開了花的絲瓜、長勢喜人的玉米地……這片約90平方米的小菜園名叫“鴻園”生態農場,里面種植著各種各樣的蔬果,自然DIY社團老師陳雅珺告訴記者:“城市里的學生只吃過蔬菜,他們沒有親眼見過蔬菜是怎么長起來的,現在通過親手種植,讓學生們走進田間地頭,觀察植物的一生,親身體驗‘粒粒皆辛苦’。”
陳雅珺還向記者展示了一種特殊的杯墊,“把考卷撕掉制成再生紙,再把種子撒進去制成種子紙杯墊,用完之后泡在水中可以發芽。”
據介紹,自“雙減”政策落地以來,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初級中學結合課后服務的開展,以“五育并舉”為目標,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在當天舉行的“創·享青春亮彩”首屆社團文化節暨才藝類課后教育成果展示活動上,自然DIY社團的學生用一部原創情景劇,詮釋了2023環球自然日的主題:見微知著——自然界的小角度與大視野。
此外,該校還擁有不少深受學生喜愛的益智類社團,如棋魂圍棋社團,校圍棋總輔導員楊立于2013年撰寫的《楊老師教圍棋》已入選楊浦區資源共享優質教材,同時申報了楊浦區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獎。
在校長呂黎明看來,學校開設豐富多彩的社團不僅有助于學生創新素養的提升,也為孩子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
據介紹,學校集合高校等教育資源,啟動了《水文化思政館課程》共建項目,將已有的課程資源輻射到小學校園;融合社區資源,設立學校“美鄰”社區空間創美勞動實踐基地,更好地打造“15分鐘社區少先隊幸福圈”。后續,學校將依托校內外優質資源,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將更多內容融入課后服務。
“抗逆”——在“心靈奇旅”中偶遇“傷心的小象”,拿起彩筆,寫下溫暖的鼓勵
年幼的孩子如果遇到煩惱或挫折應該怎樣排解?日前,許子豪小朋友來到市光學校的體育館,和數十位小伙伴參加了一場“心靈奇旅”。在“烏龜哥哥的抗逆力之盾”環節,孩子們需要寫下自己平時緩解壓力的方式,貼在烏龜哥哥的背上,和烏龜哥哥一起制作一個心靈防護盾,共同應對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許子豪的解壓方式,是去機場看飛機起落。“有時我粗心了,考試沒考好,媽媽會不太開心,我就主動和媽媽道歉,加強練習,有空時再做做自己喜歡的事。”許子豪說,“我最喜歡看飛機起降。起飛時,我看它慢慢往上抬,降落時,我看它輪子擦出青煙,總覺得很有意思。”
孩子們的這趟“旅程”由殷行街道未保站攜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團委及眼科疾病診治中心、上海真愛夢想公益發展中心、上海睿家社工服務社聯合打造。
“小象最近有一個煩惱:它的鼻子很長,和別人的鼻子長得都不一樣,大家經常議論紛紛,甚至有人開始欺負它……”現場設置了多個攤位,“傷心的小象”人氣火爆。
“傷心的小象”講述了一只小象因為鼻子太長,遭到排擠的故事,外界的評價讓小象越來越自卑。只見老師用一張畫紙,代替了小象的心靈世界。為了給小象送去溫暖和支持,老師邀請孩子們拿起彩筆,寫下他們想對小象說的話。不一會兒,“鼻子長是怪物”“你身上臟兮兮”等負面評價被劃掉,取而代之的是“你不胖”“你最棒”“你很可愛,不要被別人影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相信自己”這些充滿正能量的話語。
呂彥辰小朋友在攤前駐足許久,寫下了“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做好你自己”。他說,其實做人也是如此。“不用完全按照別人說的來做,你也可以做你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本次項目承接方,上海睿家社工服務社的項目主管楊馥榕告訴記者:“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共同關注的。許多家長認為,才讀小學的孩子,年紀這么小,能有什么心事?其實,當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或從小學升入初中,學習難度、伙伴關系、生活環境都在變化,每個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挑戰,遇到各種問題和壓力。心靈教育的作用,就此凸顯。如果及時調整應對,孩子得到適合的引導,就能促進其發展健康的身心狀態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急救”——“遇到緊急情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如影隨形”
急救醫學質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先進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五角場小學三年級學生小黃在平時就經常聽到老師和家長強調急救的重要性,但“紙上得來終覺淺”。6月5日,小黃和一位同學兩人一組,在醫生的指導下,用人體模型演練起了心肺復蘇院前急救。“這次我學到了很多實用的急救知識和急救技能,雖然自己一個人做按壓有點累,但和小伙伴互相配合著就能完成,我覺得如果真的遇到緊急情況,還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小黃告訴記者。
當天,走進五角場小學給全體師生上“急救課”的是,新華醫院麻醉與重癥醫學科黨支部的黨員們。“小朋友們遇到緊急情況千萬不要慌,一定要冷靜,先觀察現場是否安全,對方是哪里受傷,再進行相應的急救。”活動中,新華醫院麻醉與重癥醫學科主治醫生張艷先講解了院前急救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理論教學結束后,醫生邀請幾位學生進行情景模擬演練。
新華醫院麻醉與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江來介紹,高質量的急救服務體系不僅應包括現代化、高效的醫療設備和技術,訓練有素的專業急救人員和一個健全的緊急醫療響應系統,還包括非專業人士在第一時間正確、迅速地實施院前急救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患者損傷,甚至挽救生命。“目前,國內外院前急救培訓還存在較大差距,盡管國內近年來也在積極推廣院前急救知識,但覆蓋人群主要還是以醫護、消防、軌交等特定崗位的專業人員為主,而在國外,院前急救培訓都是覆蓋到中小學人群,從小培養孩子這方面的意識。”
據悉,下一步新華醫院麻醉與重癥醫學科黨支部還將把這項課程打造成品牌項目,在更多的中小學推廣院前急救的理念和實操。